信忠保
导师眼中的师生交流“断亲”现象
2024-2-16 15:54
阅读:46637

研究生毕业后,便与导师失去了联系。哪怕逢年过节,联系也几乎没有了。这种毕业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断崖式”锐减,在这里称为“断亲”现象。这似乎是90后、00后以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原则“整顿职场”,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从我这儿毕业/在读研究生大约50名。今年过年,在微信上拜年的比例也不高,多数研究生选择了这种新型“断亲”式拜年方式。假期期间,我在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人与人交往最怕出现“你以为”,过高估计了自己能力,也过高估计了与别人友情在对方心里面的分量。

毕竟导师指导一名研究生3年或者5年过程中,内心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把研究生当做朋友、甚至家人了。而研究生毕业后,导师遭遇断亲文化,会发现自己想多了,那是根本没有的事,这时就需要导师调适心理,适应新形势。导师不能对研究生充满太多主观情感,要适应现在研究生毕业后就与导师断亲的交流方式。

这种心理上的挫折感,估计与家里有个儿子,给介绍对象结婚成家,或者千辛万苦培养女儿陪送出嫁,这时作为父母也会有类似的失落感。民间有一句俗语: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就生动的表现了这种充满挫折的苦涩情感。当然,将师生关系类比血亲关系是不恰当的,但其中不可否认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作为导师也要成长,学会理性面对,适应人情冷暖,千万别主观地希望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应该怎么样,有这种想法和期待就是遭受断亲现象体验到失落和苦涩的根源。

其实,在研究生读书的时候,导师从日常师生交流过程中就能感觉到会这样,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这也在意料之中。只是培养过程中,导师对个别学生太宝贝太稀罕了,毕业后遇到断亲交流会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不适感,这也属人之常情。听同事讲,往往读书的时候,学习最差,最调皮捣蛋,最惹人生气,天天惹是生非,天天批评过来,骂过去的学生,毕业后越联系,相处的也越好。这里面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诡异。

对我而言,这也可能与我除了教学外,大多数工作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有关。平时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指导他们出野外、做实验、写论文。如果导师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搞行政管理、开公司抓经济或者发展个人爱好,根本没有时间管他们,指导研究生只占工作的很少一部分时间。当遭遇断亲现象,导师对这种感受就不会很深了,因为,平时就不熟,也没有任何期待。

所以,研究生毕业后,导师遭遇研究生断亲现象而失落,这是导师平时指导研究生投入过多精力而留下的后遗症,也算是对导师平常对研究生指导用力过猛的一种“惩罚”、“回旋镖”。因此,导师应该多种经营,培养个人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体验,对研究生指导在把住学术标准和原则前提下,适可而止,不可着魔一样执著于此。平时指导过程,尽量多采用公开官方的一对多例会方式,尽量少采用一对一微信、面对面的指导方式。从精力分配和指导方式上进行调整,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受过度指导引发“断亲”现象的“反噬”。

指导研究生更多应该是合作共赢,价值互换,如果投入过多主观情感,将研究生当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一样处,最后遭遇断亲文化时,导师会很失落、很难受。因此,最智慧的指导方式应该是工作关系,利益互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关系,也是一种短暂的、阶段性的合作关系。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业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能有朋友关系和家人关系的主观情感。在他们读书时尽心尽责,尽职尽责,做到问心无愧,毕业后顺其自然,自此相忘于江湖。

对于毕业的研究生,我们要致力于培养来时不迎,走时不送的风格,形成质朴自然、独立自由的交往关系。研究生毕业步入社会,与导师交流呈现交流的断崖断亲现象,这是个人的觉醒,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也是未来人与人交往的新形态,要理性的看待这一现象并做好相应的心理适应与调整。

..........................................................................................................................................................

补记:研究生毕业后,与导师交流锐减,出现“断亲”现象,这与近年来人与人交往弱化、淡化、简单化的大背景有关系,也与随着研究生毕业开始人生下一阶段的实际情况相符,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现象。切断与以往师长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开创属于他们职业生涯。大多数研究生本质都是好的,之所以选择“断亲”,推测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能力障碍。年龄代沟,社交恐惧,不知如何表达,不好意思表达,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且不想受为了交流而交流所累而选择迟交流、少交流或者不交流;

(2)共同话题缺失。研究生毕业后,不再与导师朝夕相处的学习和科研,已经没有共同话题,与导师交流不知从何说起,没有可聊,也属自然而然;

(3)生怕打搅对方。怕给导师添麻烦,打扰导师,也怕给自己添麻烦,这也是较为普遍的心理;

(4)职业生活不顺。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存在内卷也存在躺平,内卷失败或者躺平摆烂者,感觉自己混的不好,怕老师问,也觉得丢人,内心惭愧和惧怕;

(5)交流无利可图。当然,从利益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觉得导师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任何交流都是多余和浪费时间了,不能瞎耽误工夫。如果认为导师对自己职业发展非常有利,即便多么困难拜年,也不会马虎,会将节日礼仪做到中规中矩,甚至极致,这也能理解;

(6)轻松假期蛰伏。平时工作学习太累了,假期里只是单纯的喜欢安安静静,自由自在的休息,不愿与任何人交流,觉得交流太麻烦,太心累了,应该是较为普遍的心理。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信忠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729-14218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推荐数:4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8 条评论
也不想想,多少导师是学生人生的噩梦,多少导师辱骂压榨学生N年,学生怕是巴不得马上离开,八辈子不再联系。如果老师尊重学生,以后自然会联系,哪怕不是每年发祝福,到对方的城市也会拜访。
信忠保 回复 邓玉豪是的啊。你说的太好了!
2024-04-23 11:36
 条回复 >

2024-04-21 03:19
APP上点击量突破了10万!真是不可思议!

2024-03-21 17:09
祝贺!存在就是真理!
信忠保 回复 汪运山是的,尤其内在的社会学、经济学规律在里面,看到的是表象,其内部有作用机制。
2024-03-13 08:09
 条回复 >

2024-03-12 23:12
“来时不迎,走时不送”
信忠保 回复 高建国对,顺其自然的心态。
2024-03-13 08:09
 条回复 >

2024-03-12 10:29
孙颉赞+1
反映当代学生的社会理念。
信忠保 回复 孙颉是的,呵呵。
2024-03-06 15:25
 条回复 >

2024-03-06 09:10
亲,这难道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现象么?
信忠保 回复 龙红岸有一定关系。数量庞大,更多是产业化批量生产,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关系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少了人情味,多了些物质利益铜臭味,人情味淡了一些,更加职场化了。
2024-02-26 14:33
 条回复 >

2024-02-25 18:27
学会掼蛋吧,没事自己玩一玩,消磨时光,就没事了。
信忠保 回复 林乐科前几天研究了下规则,感觉与我小时候打的一种牌相似,呵呵。只是在北京,都很繁忙,凑齐几个人不容易。即使凑齐,能坐得住也不容易,呵呵。
2024-02-26 14:34
 条回复 >

2024-02-21 12:02
所谓断亲,其实很正常。我的理解也不是真正的断亲,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出事方式而已,有些学生是不善于人际交往。我的学生中,您说的几种情况都有,我也都一视同仁,君子之交淡如水。
信忠保 回复 周浙昆是的。

(1)我这个人社交恐惧症和电话恐惧症严重,生来怕与人联系和交流,绝多数时候我都没有与人交流的意愿,更别说他们毕业之后的学生。

(2)有时候会将对方定位为朋友一样的师生,如果对方几次不怎么回消息,我也基本上就再也不会与之联系了。

(3)当然,我主动联系的研究生,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是读书的时候,我自认为关系不错,交流很多,心里面将对方已经当做朋友甚至家人。

(4)若交流出现不通畅,我会急转直下,基本上再也不联系了,继续过着我离群索居的生活。

2024-02-18 18:16
 条回复 >

2024-02-18 16:23
这年头,毕业后的师生关系,不断亲、断联的似乎才是不正常的。
信忠保 回复 游奎还有很多的时候,反目成仇,嘟嘟囔囔的骂了好多年,一直耿耿于怀,哈哈。
2024-02-18 16:24
 条回复 >

2024-02-17 20:53
带研究生十多年了,没博主这种感受。其实大部分师生关系就是一个短期合作而已。没必要自己加戏。想想你自己,和你自己当年的老师又有多少一直在联系的?人的兴趣、性格各方面不同,时间精力也有限,能和你一直保持联系的人,始终是少数,实际上也没必要多联系。大家每天无非也就是上上班、休息娱乐一下而已,没太多可联系的。
信忠保 回复 王凌峰是啊。
2024-02-17 18:53
 条回复 >

2024-02-17 17:22
有个博导,长期以来立下规矩:节假日包括春节,不得发祝福信息(在导师门群或私信)
信忠保 回复 刘立这也挺好的,纯粹的工作关系。
2024-02-17 13:52
 条回复 >

2024-02-17 12:01
研究生毕业后与导师“断亲”现象的原因还有一种就是导师对研究生的伤害。
信忠保 回复 崔锦华对,是的,估计比例不高。
2024-02-17 12:05
邓玉豪 回复 崔锦华多少导师是研究生人生的噩梦呢,还联系,怕是期待永远不听见导师的名字才对
2024-04-21 03:17
 条回复 >

2024-02-17 11:45
只要以后没出息,不把师傅讲出来就行了
信忠保 回复 王中任哈哈,是啊。我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做报告,我经常没有勇气去听,哈哈。和你说的类似,压力特别大,哈哈
2024-02-17 11:31
匿名 回复 王中任菩提祖师对悟空说过
2024-02-17 19:13
查看全部 条回复 >

2024-02-17 10:28
信老师,您好。唱点反调。
(1)时代在变,商业社会也一定是”利益为重“的,学生们也被”熏染“了,不奇怪的。
(2)即便是”孔夫子更重要的过去“,学生们也还是重利益的。例如,有那么多人想做曾国藩的学生,因为老曾可以将他们(学生)带到更高的”官场“,对吗?
信忠保 回复 冯兆东冯老师,您说的是,我们观点一致,呵呵。一方面是旧中国的节日文化传统,师生情感的延续;一方面是利益驱动,职场交际,更多是个人发展方面的利益考虑。
2024-02-17 10:35
 条回复 >

2024-02-17 10:07
受教!唉,成了仇人的也有,更是难受。
信忠保 回复 段法兵成仇人那就是悲剧了,师生一场,各浪费几年,骂骂咧咧的离开了,还给各自带来不愉快的记忆和回忆,呵呵。
2024-02-17 10:36
 条回复 >

2024-02-17 09:21
教出徒弟饿死师傅
信忠保 回复 guest36563661不会的,空间足够大,机会足够多,呵呵
2024-02-17 10:49
 条回复 >

2024-02-17 08:08
早期学生注重情感,现在学生注重利益。社会变革带来的人际关系,包括亲情,爱情,友情都在发生改变。价值观不同,人与人之间形同陌路。能有几个师生朋友就该知足了。纯友情只局限于无利益相关的人之间。
信忠保 回复 李东风是有这个趋势。
2024-02-17 10:37
王凌峰 回复 李东风以前研究生少,就业压力也不大。
以前也没有手机,人际互动多一些。现在手机互联网比人机互动有趣多了,对很多人来说。

2024-02-17 17:24
 条回复 >

2024-02-17 07:59
利益交换

2024-02-17 07:44
人际关系是一种耗散结构。
信忠保 回复 胡大伟动态平衡,需要双方不停的输入信息和能量,才能保持这个动态平衡。
2024-02-17 10:37
牛文鑫 回复 胡大伟是吧
2024-02-17 10:52
查看全部 条回复 >

2024-02-16 22:20
   一个巴掌拍不响。
信忠保 回复 农绍庄是的,呵呵。
2024-02-16 23:49
信忠保 回复 农绍庄交流原本是双向的,导师可以积极主动交流,呵呵。
2024-02-17 07:03
 条回复 >

2024-02-16 22:17
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信忠保 回复 王安良先人英明啊,哈哈,的确如此啊。
2024-02-16 21:11
 条回复 >

2024-02-16 20:42
我们要尊重和理解研究生毕业后,在人与人交流意愿的选择,积极调整心态和适应社会,而不是不符合实际的总是期望年轻人怎么样,这种心理其本质是“投入回报”的功利思想作祟。

对待这个“断亲”式交流现象,导师越是愚笨,越是痛苦;相反,智慧的导师,总是能看透现象,认清本质,并从中感受到了乐趣,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深度。

2024-02-16 16:45
↑上拉加载更多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