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鹏
也谈谈环评中的评价范围和影响范围 精选
2025-1-22 22:50
阅读:4877

 这两天看到了汤老师的公众号文章—《论评价范围的边界感与影响范围的层次感》,深有同感。关于评价范围和影响范围的话题,平时与同行也常谈及。基于对油气开发行业生态影响评价了解多一些,就几个与生态评价有关的评价范围和影响范围方面的话题,主要结合油气开发行业,谈谈个人看法,抛砖引玉。

       一、调查范围、评价范围、影响范围

 先说哈,这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但觉得可以形象调查范围、评价范围、影响范围三者间的关系。如果把调查范围比作走访对象范围,那么评价范围就是嫌疑对象范围,影响范围就是重大嫌疑对象范围。评价范围是依据导则具体规定人为划定的区域;一般来说,导则中都会给出通用的评价范围,比如多少米多少公里,这些也属于硬性要求(老老实实执行就对了)。但时候,随着侦查的推进,收集的证据增多,之前没有考虑的一些对象要纳入进来,就需要扩大嫌疑对象范围。可见,对于影响范围,并不只是简单的被动包含,它会进一步完善评价范围。但嫌疑对象肯定不等同于犯罪对象,这点要清楚。影响范围,对于有质量标准的环境要素,至少涵盖环境质量超标区域;在生态评价中,就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分析、类比分析,预测评价出对生态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区域(下面会举例)。对于调查范围,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在尺度上往往等同为评价范围了。本人在《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探讨》一文章中曾建议,将生态评价范围与区块范围合并范围作为生态调查范围,开展生态敏感区调查。影响范围、评价范围、调查范围的大小关系示意见图1。

图1    影响范围、评价范围、调查范围的大小关系示意图

       二、土壤评价范围内分布有公益林时生态评价等级的判定

 情景一(图2),油气管道及站场土壤评价范围内分布有公益林但占地范围不涉及。有人认为生态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依据为土壤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公益林。

2    情景一 

 首先,这里的天然气管线两侧200m范围与站场占地范围外200范围是土壤导则明确要求的距离范围,属于硬性规定。土壤导则中,这个硬性范围也不叫影响范围,而是称作调查评价范围。地下水导则亦如此。那适合于生态等级判定依据第e)条的情形有哪些?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酸降、通过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等形成的土壤环境超标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诱发的地表塌陷区或因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植物枯死的区域、生态退化的区域等。这些区域中如果分布有公益林、天然林,可以按照e)判定生态评价等级。

情景二(图3),油气管道穿越公益林。有人认为生态评价等级应为三级,依据是项目不会产生土壤环境污染影响和土壤环境生态影响。

图3    情景二

 偷换概念显然是,无论有意还是故意。生态评价的终极目标的是防止或降低项目建设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生态影响要始终聚焦在生态保护目标上。生态导则中第e)条只是突出了最有可能影响天然林、公益林的两个环境要素-土壤和地下水。砍了公益林的树,占了公益林的地,抠字眼说不会产生土壤影响,该打。

       三、各环境要素执行各自评价范围

 一案例:位于A地区盐碱地的X项目,根据土壤导则,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有人提出,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执行土壤环境的5km调查评价范围。弄清楚先,土壤环境生态影响型与有生态导则的生态影响不是一回事。因此各要素还是执行各自范围,毕竟环境要素不同评价对象和保护目标亦不同。当然,作为生物周围生态因子组成部分的土壤、水及大气等圈,假如有污染物进入这些圈进而对动植物产生了毒害,那这个影响范围需要纳入生态评价范围,但一般不是土壤环境评价范围的全部。

       四、生态评价范围还需考虑污染影响

 生态评价范围还需考虑污染影响,这观点与前面的看法并不矛盾。如本人参与修订的陆地油气开发导则明确了,站场工程以场界周围50米范围为评价范围;通过大气、地表水、噪声等环境要素影响生态保护目标的项目,其评价范围应涵盖污染物排放产生的间接生态影响区域。但在实践中很多报告只采用了油气开发行业导则中占地的50米范围,却忽略了污染影响的范围要求。具体工程要具体分析。如涉及钻井、压裂及增压等高噪声设备时,需要结合噪声达标预测结果,决定是否在生态评价范围中把噪声对动物的不利影响考虑进去。

 总之,评价范围应小于影响范围,但不能等同于影响范围不同的环境要素具有的不同的保护目标和质量标准,所以要素之间评价范围(和影响范围)不同是正常的。鉴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学主体为生物(非人类)的特点,考虑其它环境要素对其影响时,扩大评价范围和影响范围,应基于人类活动是否会改变生态因子进而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存和繁衍产生不利影响上。评价范围确定应科学合理,不宜盲目扩或缩小。盲目扩大会浪费资源,有意或无意缩小可能漏项保护目标。说来容易,听来简单,实践起来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多学习,多沟通,多交流,多探讨。

  以上内容纯属技术探讨,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霍小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26-146994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