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学者的科研成果价值如何评判? 精选

已有 7692 次阅读 2013-7-4 19:39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者, 科研成果价值, 评判原则

牛顿曾说过“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呵呵,科学巨人牛顿比较谦虚,一般真牛学者也都比较低调,反而是“没有神马实货”的学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貌似很牛叉的样子,以让别人被动关注之。

如果说牛顿是在探索真理的海洋中捡一片美丽的贝壳,那么与之相比,许多人的科研就像是在海边沙滩上寻找一粒与众不同的沙粒,可沙粒到处都是,样子也差不多,能找到吗?能识别出来吗?

多数人是在做模仿、跟进或改进性的工作,其实真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远些,将科研向前推动一小步也是不错滴,可多数人往往站在矮人的肩上,能看多远可想而知。

成果价值能以高影响因子SCI论文为可靠的评价标准吗?我看没谱。以地球化学研究为例,俺所搞这行的博士生、博士后,一年都能发5-7篇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可价值何在呢?TA们只不过是用高价从洋人那里买来的仪器,利用我国丰富的地质宝藏,免费为洋人提供数据而已。呵呵,洋人很狡猾的,等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类似于板块构造的学说就提出来了,那时候就没你们这些高级打工仔什么事儿了。

纵观科学发展史,不管任何杂志,发表的论文99%都可能是垃圾,有真正价值且被后人传承的成果连1%都不到。做科研的学者们,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写出一篇能大大推动科技进展的论文就足够了,可惜啊,多数学者的成就在学术研究的长河中,连一点涟漪都留不下。

其实,科研成果,尤其是出人意料的原创性成果,往往一开始很难被人理解,成果也难以发表。这时,最好的办法是不管杂志的级别,先发表了再说,因为知识产权是有优先权的。

如果某人真正解决了像癌症一样的科学难题,不管你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何种杂志,在网络检索如此发达的今天,肯定会引起关注,得到大家的承认。成果是由其价值说了算,不是杂志的级别说了算,也不是国际、国内权威说了算。

一项重大原创性的成果,初期不但难以发表,而且发表后可能无人问津,发现人或发明人甚至还会被戴上“疯子”的帽子。往往在N年后,科技界才会发现其成果的巨大价值,疯子才能变成天才,诺奖得主高锟“光纤通讯”的成果不是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嘛。引用率能代表神马东东?实践、事实或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的成果初期未被关注、未被引用,10后开始像“金子一样闪光”,这样的成果才可能是载入史册的伟大成果。

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能载入史册,能被后人传承,这样的成果无疑有巨大的价值。可是这样的学者必经是少数,多数人的工作只能是铺路石,是谋生的差事。其实,甘当铺路石应是多数人的选项,但把其搞结实也不容易,需要下真功夫。

科研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宁当凤头,不当鸡尾。做就要做纵向突破,不做横向发展。要做新思维、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新现象、新方法发现、提出和创立的第一人,让别人跟在后面追吧!

成名与炒作的欲望常常让人失去理性,当铜臭气与这种欲望合流,就会走向疯狂。理性的学者,应明白“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道理。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夫,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705270.html

上一篇:九江-安庆地震区走向何方?
下一篇:广东南澳-福建泉州地震区前景不妙!
收藏 IP: 61.182.251.*| 热度|

32 孙学军 戴德昌 陈安 赵美娣 林中祥 王季陶 张骥 程智 谭军 许浚远 李东风 祁生文 罗利 李志俊 虞忠衡 田云川 陈辉 吴晓娲 夏少波 曹建军 吴锦宇 石宁 徐晓 王鹰 蔡庆华 苏德辰 wgq3867 者仁王 willi yunmu lbjman Xuex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