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深切缅怀王士天教授 精选

已有 10908 次阅读 2023-7-17 09:50 |个人分类:历史事件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国杰出的的工程地质学家王士天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75454分在成都逝世,享年92岁。

先生逝世当天,我就获悉了这一噩耗。由于我近来琐事缠身未能第一时间撰写悼念文章,深感遗憾。今天一早起来,我又不由自主想起了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儿,于是写就这篇文章以弥补遗憾。

我在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指导老师是张倬元教授、王士天教授和黄润秋教授,其都给予我热情的指导和帮助。

1993年上半年,在拟建的小湾水电站进行地质考察期间,张倬元教授、王士天教授和黄润秋教授带队指导我们调研区域地质构造、河谷演化史、边坡稳定性等。王士天教授在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谈起当地的构造演化和稳定性评价方法如数家珍,使我们受益匪浅。至今,我仍记得他的这句话:“读懂区域地质这本‘地书’不是容易的事儿,你们要多看有关资料,多去野外考察,还要善于联想和思考,把不同的地质现象用一根线串起来解释;若能做到此,才算读懂了‘地书’。”他当年的言传身教,犹如指路明灯,照亮我的漫漫科学探索之路,也深刻影响了我以后的科研生涯,因而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之一。

在我初建非线性工程地质学期间,我经常与王士天教授讨论学术问题,每一次他都认真和蔼地和我进行深度交流。我那时年轻气盛,讨论中有时嗓门越来越高,但他从不恼火,也从不以师压人。当年有个问题的讨论历程,我仍历历在目。我探究平面滑动斜坡失稳问题时,基于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了一个力学模型,并给出了斜坡失稳判据。我请他看看结果对不对。他看了后,说你的地质概念模型错了,后面的不可能正确。我不服,想好了理由反驳他,他也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地回击。就这样,经过几番碰撞,我终于认识到是我错了,我出错的根源在哪儿。这样的辩论如醍醐灌顶,不仅深化了我的科研洞察力,而且使我知晓了理性交流的重要性。

王士天教授是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地质过程机制分析与定量评价”学术思想的主要倡导者。他在区域构造稳定性、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为推动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作为主要编著者之一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我国公认的工程地质学科经典教材。

王先生已逝,但精神永存。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395642.html

上一篇:科研“避坑”指南
下一篇:科研突破:下慢功夫
收藏 IP: 111.197.238.*| 热度|

14 郑永军 武夷山 姜文来 吴晓娲 周忠浩 木士春 晏成和 杨正瓴 刁承泰 孙颉 吴斌 李务伦 汪育才 段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