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博主按:昔荀卿《劝学》立教化之本,张之洞同名篇开新学之端。今承其精神内核而革其形式,以严谨之史为基,以真切之理为范,以人机协同之智,铸科研劝勉之章。
【治学篇】
昔李时珍历廿七寒暑,辨药千种,终成《本草纲目》之巨著;郭永怀验风洞数据万千,方得跨声速之理。今之研者当铭:电镜下的原子排列,须经百次聚焦方能明晰;问卷中的社会规律,必赖千份采样始得确证。彼刷数据者如沙上筑塔,终将倾圮;重实证者似金矿炼真,日久弥坚。王淦昌埋首实验室数十载,方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此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生动注脚。
【问道篇】
夫真理之探,譬如解九连环:一环误则全局滞,持续攻乃终得解。居里夫妇炼铀矿渣八吨,方提纯镭盐0.1克;吴健雄观测钴60衰变十万次,始证宇称不守恒。故学者当持“绳锯木断”之恒心,守“水滴石穿”之定力。黄昆钻研晶格动力学廿载,终获“黄方程”;张益唐历经坎坷多年,突破孪生素数。此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创新篇】
囿于定见,如茧中自缚;跨界融合,若凤凰涅槃。冯康融数学与计算,创有限元法;邓稼先统理论与实验,成两弹元勋。当代研究尤须汇各科之长如百川入海,破思维之界似庖丁解牛。顾诵芬三跨学科造歼击机,王大珩四易方案研光学玻璃。要当以质疑破窠臼,用交叉育新枝,使老树发鲜花,令边缘成主流。
【弘毅篇】
求索之途,必有四劫:经费匮而实验辍,审稿疑而论文返,同侪超而专利失,舆论哗而初心摇。然观南仁东廿二载铸天眼,终成观天巨目;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铸就核艇长城。故真学者须具詹天佑凿八达岭之智,怀华罗庚跛足攀高峰之勇。竺可桢论科学探索:“学问如海,浅者见其波澜,深者识其渊薮。”盖观测维度既殊,自然之理遂异。
结语
科学探索新征程,灾变规律可探,时空本质可参。诸生手握文献如持藏宝图,面对实验室若临星辰海。愿持“精卫填海”之志,养“匠石运斤”之准。待得突破之日,须记创新当循学术规范,成果须经历史检验。如此,则个人探索与国家战略同向,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共进,方不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之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5081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