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ifei

博文

新书推介——《中国菊科植物原色图鉴》

已有 372 次阅读 2025-6-30 12:54 |个人分类:文献|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A book with a picture of flowers and mountains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近日,由华南植物园陈又生老师与王龙兄主编的重磅力作——《中国菊科植物原色图鉴》(上下卷)正式出版,令人振奋!作为为该书提供了部分照片的参与者之一,我近日很荣幸地收到了主编寄赠的一套书籍。借此机会,我想从普通读者以及对部分类群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研究者两个角度简要介绍下本书,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简要介绍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正文共计1953页,图文介绍了1807个种(不含种下等级),占中国已知菊科植物总数的71.3%,是国内第一部大型菊科植物图鉴类书籍。其实除去一些难以收集更齐全的大属外,本书对绝大多数属的物种收录是比较齐全的

在全书结构与体例上,本书与2019年金效华等编著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大体一致,毕竟是同一出版社所出的书。但也有一些明显不同之处,例如《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这本书是一整面或两整面介绍一个种,其中包含一个省级分布图,而本书没有限定每个种的具体版面大小,不过平均下来一个种大概也是一页,另外没有提供分布图,而是用文字列举省级分布。

主要优点

1.物种收录广泛,图片丰富

书中每一种都配有数张高质量的照片,许多种类还展示了花、果等细节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发表的大量新种、新记录种,本书都有收录照片。这一方面是得益于主编亲自拍摄的大量照片,另一方面也是广泛征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同行和植物爱好者的照片。

2.照片标注拍摄地信息,难能可贵

这是本书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每一张照片都标明了拍摄人和县级甚至具体山名的拍摄地点。这在国内大多数植物图鉴类著作中很罕见。

为何需要提供照片拍摄地信息?这不仅有助于读者依据拍摄地信息进行快速识别、鉴定,尤其对于一些狭域分布种的鉴定很有帮助,也能在万一照片错误鉴定的情况下有助于相关研究者进行订正。不幸的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图鉴类书籍,乃至植物志等专业书籍,照片错误鉴定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但因为没有提供拍摄地信息,不利于照片鉴定的更正,也妨碍了相关分布信息的订正。因此,杨亲二老师此前一直呼吁为照片标注拍摄地信息。作为杨老师的学生所主编的书,这本书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希望今后相关图鉴和植物志书也能借鉴这一优点。

3.及时反映中国菊科分类最新研究成果

书中提供了中国菊科最新的分类系统和名录:共包含24族、296属、2533种。报道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提出了4个新组合,并归并了22个种。对一些属(如紫菀属、鸦葱属)的处理,并未盲从近年来一些国外学者很细拆分的观点,而是基于实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考虑,维持了原有的界定。对于近年来发表的大量新种,本书也进行了一定的整理。例如2022年发表的泉州紫菀 Aster quanzhouensis 并入2019年发表的浙闽紫菀 Aster tonglingensis

📝一些改进建议(供参考)

1.增加对菊科分类系统变迁历史的简述或不同分类系统对照表

建议在前言中简要对比《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FOC)与本书所采用的最新分类系统的主要差异,或在附录中提供不同分类系统对照表,以方便不熟悉菊科分类进展的读者理解和使用。

2.补充中国菊科全部已知物种的完整检索表

目前书中提供的检索表仅涵盖有图文介绍的属、种,由于没有包含所有已知种类,检索表的价值大打折扣。因为即使根据检索表检索出来是某个类群,也可能不准确,还需去核查遗漏的类群,进行逐一排除才能比较放心地下一个鉴定结论。这样,本书的检索表最佳使用方法变成了先查对照片,初步判断为某个种,再根据检索表、描述去核对是否准确。这一不足在《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也存在。倘若能提供完整的属、种级检索表,则本书基本能完全替代FOC与《中国植物志》,其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也将大大提升,不过工作量也是大大增加。一个好用的检索表是非常考验功夫的。

3.补充属级简要描述

本书对各族提供了简要描述,但未对属进行描述。建议为每个属提供一段中文简要描述,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新属,这对读者理解属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尤为重要。

4.简化种级描述文字

本书对种的描述,大多偏长。考虑到本书以图为主、以图定种的特点,形态描述应精炼、突出关键识别特征即可。另对比了部分物种的描述,可见描述文字大多是直接引自《中国植物志》或翻译自相关文献,此类情况还是建议标注出处。

5.优化版面设计与内容

每一“部分”介绍族的首页中使用的照片,建议标注其所代表的物种;另最好选取代表性类群的照片,展示该族的关键识别特征;

一些“部分”介绍族的末页是空白页,建议扩展前一页照片尺寸或添加整页精美照片,以避免出现空白页。

🔍小错误更正

1.新组合未合格发表

   - 书中发表了4个新组合,但由于未引证基名原始文献,根据命名法规,这些新组合均未能构成合格发表。建议在其他处尽快发表这些新组合

2.部分统计数字不一致

1前言中提到有28个新组合或新异名,但附录二列出的仅为26个。

2在目录前的“照片提供者”一页,本人提供的照片物种数是7种,但实际是6种。经查我是在20211113日一共提供了31张照片,其中21张照片最后用在了书中。

我提供的照片明细与书中使用情况如下:

疏花帚菊 Pertya corymbosa:提供4张,使用3张。

锈毛帚菊 Pertya ferruginea:提供3张,使用2张。

芒康帚菊 Pertya markamensis:提供5张,使用4张。

多花帚菊 Pertya multiflora:提供6张,使用4张。

单头帚菊 Pertya monocephala提供4张,全部4张使用

圆叶苦荬菜 Ixeris stolonifera:提供9张,使用4张(其中2张细节照片的背景不太纯净,建议再版时修一下再使用)。

3在第12中国菊科植物分类系统一节中,帚菊属的物种数是全世界26种、中国21种,但在正文第36页给出的数字是全世界25、中国20种。根据书末提供的完整名录,中国帚菊属是20种。因此第12页的数字应进行更正。

🧪对帚菊族的进一步评论

1. 建议 Pertyeae 的中文名帚菊木族更改为帚菊族Mutisieae 的中文名丝菊木族更改为帚菊木族

Pertyeae 是最近十多年来从传统广义的帚菊木族 Mutisieae 中拆分出来的一个新族乃至新亚科 Pertyoideae。因为该族是基于帚菊属 Pertya 命名的,因此称为“帚菊族”是很合适的,但不知为何在本书中称之为“帚菊木族”,这个名称之前一直用来称呼广义的 Mutisieae。现在狭义的 Mutisieae 在本书给了一个新中文名为“丝菊木族”,而在多识植物百科又给了这个族另一个新中文名“须菊木族”。我觉得帚菊与帚菊木并不容易混淆,给 Mutisieae 这个族及其基于的属名 Mutisia 新拟名称并没有多少必要,因此建议仍将 Mutisieae 称为“帚菊木族”,Mutisia 仍称为帚菊木属,Pertyeae 称为“帚菊族”。

2.分族检索表中的问题

A lis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在第3叶互生应该为叶互生或簇生,因为这其中包含的帚菊属部分种的叶是在长枝上互生,而在短枝上是簇生。在第4叶有刺其实不只在革苞菊属,也见于帚菊属部分种(如针叶帚菊)。在第5灌木检索出帚菊族的帚菊属,其实只是帚菊属的部分物种。在第7项,可育瘦果具有明显的腺体,在帚菊属少数种(如锈毛帚菊)也有此特征。在第9项,"Pertyeae (兔儿风属 Ainsliaea"其实不止兔儿风属,应更改为"Pertyeae (兔儿风属 Ainsliaea、帚菊属(部分)Pertya p.p.)"

3.图片鉴定错误

杏香兔儿风 Ainsliaea fragrans 3张照片(见下)都是灯台兔儿风 A. kawakamii,不过也与今年初发表的牯牛兔儿风 A. guniuensis (本种分类地位存疑)很相似。

A screenshot of a computer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灯台兔儿风 Ainsliaea kawakamii 的其中1张照片(见下)是杏香兔儿风 A. fragrans

A plant growing out of the ground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4.分类处理未更新或引用错误

本书收录了两色帚菊 Pertya discolor并提供1张照片,但其实该种已被并入单花帚菊 P. uniflora

另,长花帚菊的拉丁学名应是 Pertya glabrescens Sch. Bip. ex Nakai,而不是日本特有的 P. scandens Sch. Bip. (卵叶帚菊)。尽管配的3张照片的确是拍摄自日本的 P. scandens,但该种在国内并无分布。Image此外,在书末附录的中国菊科植物名录中,“Pertya sinensis var. maximowiczii (C. Winkl.) Cai F. Zhang & T. G. Gao”这个名称,错误引用了种下等级,变种 var. 应更改为亚种 subsp.。帚菊属名称的更正也可参见我之前写的《中国植物物种名录2025版 》的几处错误更正与修改建议

5.分布信息有误

在本书,蚂蚱腿子 Pertya dioica 的省区分布中列有甘肃省。但据我所知,本种在甘肃并无分布。不知该分布信息的来源是哪里。因本种与华帚菊易混淆,特别是在营养期,初步怀疑该记录是源自华帚菊的错误鉴定

📌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菊科植物原色图鉴》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图谱类菊科植物鉴定工具书,可能大多数物种的照片都是在国内首次公开出版,这对于了解目前中国菊科的多样性及分类现状非常有帮助。本书对照片标注拍摄地信息,很值得今后相关书籍借鉴采用。如果将来有机会再版,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和指出的少量错误(瑕不掩瑜)能对修订工作有所帮助,使这部巨著更加完善。

新闻链接:《中国菊科植物彩色图鉴》在京首发,全景式记录“植物明星家族”

出版社微店购买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748870928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70-1491769.html

上一篇:2025植物鉴定(2)
下一篇:2025植物鉴定(4)
收藏 IP: 111.46.13.*|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3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