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sky97 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很多,而此地尽可信其真实……

博文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审视“工作”的意义

已有 847 次阅读 2025-4-2 18:2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审视“工作”的意义

作者:齐云龙

引言

2025年,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社会结构。智能体(Agent)的概念如火如荼,然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最新数据,全球约有30亿人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其中超过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依然疲于奔命,更有不少人因失业而陷入深深焦虑。尽管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已远超凯恩斯时代的预期,人们依旧勤勉工作,政府亦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增长。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多国延迟退休年龄,部分技术先进国家如日本和韩国,长时间加班导致的“过劳死”事件频发,每年造成数千人悲剧。

3ab7930d2841e2a117dfb83ccd5e75b5.jpeg

图:各岗位被AI取代难易程度

苏兹曼在《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 中介绍了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地区的原始部落。

部落中的人直到20世纪还过着绝对平均主义的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他们敬畏自然,不关心财富和地位,只为满足短期的物质需求而劳动,大部分闲暇时光都用在我们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散步、聊天、唱歌、跳舞、讲故事。原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仅没有让他们生活在恐惧和饥饿的边缘,反而营养良好,甚至大多数比工业社会的人寿命还长,被称为“富足的部落”!

这不仅让人重新审视工作和劳动对于人的意义,当世界从“物质时代”向“心灵时代”转变,人与工作的关系究竟是从工作中剥夺能量的关系,还是从工作中获取能量?

有一本书,名字叫《寻找生命的意义》,作者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弗兰克尔认为,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也能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来保持人性,并且这种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动力弗兰克尔不仅是意义疗法的创始者,而且是超越自我思想的倡导者。他亲身经历过集中营牢狱的苦难,劫后余生。

他认为,人性异于禽兽者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生活的意义,即探求意义意志。动物寻求的是快乐和征服,而人的本质则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指出,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人不会满足自我平衡、无任何压力状态,只有当负有责任感地应付困难、处理问题时,人才会感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弗兰克尔提出了“生命意义疗法”(logotherapy),这是一种以寻找生命意义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创造力、爱和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的勇气来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无法由他人来完成,因此人们有责任去发现并承担起自己生命的意义。此外,弗兰克尔还指出,在集中营中,那些意识到自己对作品和亲人责任的人,往往能够更坚强地生存下来。这表明,责任感是人类存在的核心,也是寻找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

《寻找生命的意义》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经历的自传体作品,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韧性与目的追求的哲学著作。通过这本书,弗兰克尔向读者展示了即使在绝望中,人们也能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来获得希望和力量。

图:清华大学陈劲教授的报告

原始部落的启示

苏兹曼在其著作《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中,深入探讨了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地区的原始部落。这些部落直至20世纪仍保持着绝对平均主义的狩猎与采集生活方式。他们敬畏自然,不追求财富与地位,劳动仅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目的。据人类学家研究,这些部落每日平均工作时长仅为3-4小时,却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他们的闲暇时光多用于散步、聊天、唱歌、跳舞和讲故事——这些在现代社会被视为“无意义”的活动。然而,正是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使他们不仅营养状况良好,平均寿命甚至超过了工业化社会的人,达到了70岁以上。这些部落因此被誉为“富足的部落”。

工作与劳动的意义

这一独特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工作与劳动的意义。随着世界从“物质时代”向“心灵时代”的转变,人与工作的关系究竟应如何定位?是工作剥夺了我们的能量,还是我们从中汲取了能量?

弗兰克尔的“生命意义疗法”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著作《寻找生命的意义》中,提出了深刻的生命哲学观点。弗兰克尔认为,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也能通过寻找生命的意义来保持人性,这种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动力。他亲身经历了死亡集中营的苦难,并从中领悟到人-性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在于追求生活的意义。

弗兰克尔创立的“生命意义疗法”(Logotherapy)是一种以寻找生命意义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无法由他人替代。根据弗兰克尔的研究,那些能够发现并承担起自己生命意义的人,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44cb938b-5ed5-4a3a-b9af-809cb10e9fa7.jpeg

苏兹曼的研究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这些部落强调平等与合作,缺乏显著的财富和地位差异。他们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为了维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部落居民的闲暇时光多用于散步、聊天、唱歌、跳舞和讲故事等活动,这些在现代社会看似“无意义”的消遣,实际上却是增强社会联系与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他们因此感到精神上的富足,尽管物质条件相对简单,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正的快乐。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牺牲了真正的幸福?

从物质时代到心灵时代的转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正经历着从“物质时代”向“心灵时代”的转变。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观念认为工作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苏兹曼的观点则提醒我们,工作也可以是获取能量和灵感的源泉。

工作的能量关系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感到工作是一种负担,消耗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根据一项针对全球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那些能够从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的人,往往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原始部落中,工作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观念的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难道工作仅仅是为了生存,还是我们获取快乐与满足的途径?在心灵时代,工作应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而不仅仅是经济活动。

历史视角的反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文化都曾经历过类似的转变。例如,古代希腊哲学家强调“快乐生活”的理念,认为真正的富足在于智慧与美德,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革命后,社会普遍追求经济增长,劳动被物化,成为生存的必要手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未来的工作观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作形式将更加多样化,人与工作的关系也将更加灵活。未来学家预测,到2035年,将有超过50%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和AI取代,但同时也会有新的工作机会涌现。人们将更加关注工作带来的内心满足感,而非单纯的经济回报。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机器人工作场景.jpeg

图:未来可能的工作形式(图由齐云龙借借助AI 生成)

结尾

苏兹曼通过对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原始部落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工作与生活关系的视角。在物质与心灵的交汇处,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工作是剥夺我们能量的负担,还是我们获取能量的源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工作的真正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创造更加富有意义的生活,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人性化的未来!

作者简介:齐云龙,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和管理心理学双硕士学位,主要兴趣方向为人工智能在生物工程,管理心理学及应用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68569-1462492.html

上一篇:这大概是我看到最开脑洞的病毒应用啦
下一篇:心理学视角复盘智驾事故,警惕“技术崇拜综合征”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3 许培扬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