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desig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pdesign

博文

建筑结构设计界之“老顽童”——汪大绥大师

已有 836 次阅读 2025-9-3 16:56 |个人分类:09杂谈|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前言: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列出了武林中5大宗师:南帝、 北丐 、东邪、 西毒、 中神通。仿金庸先生,列出自己心目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界的5位宗师(不含学术界的大师们)。前辈大师在专业和职业道德方面等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然而记录大师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容易被拍砖。好在我是晚辈,即使说错也只是被前辈方家一笑了之。我记录的只是这些大师的琐事、小事、我经历的事。泰戈尔有过一句诗:“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Rabindranath  Tagore,Fireflies,1926)。这些大师甚少有传记,我希望我的记录能够留下这些大师在空中掠过的翅膀。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如果有错误,烦请谅解并指正。

日前,我拜读了《A-TECH·访谈 | 传承,就是要不断创新——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汪大绥,2025,下简称“传承,就是要不断创新”),并在文后留言:汪总是结构人的楷模!尽管汪总已年逾八旬,却鹤发童颜,满面笑容,对电子产品也应用自如。记得在深圳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背着双肩包,站在后排,认真聆听专家的报告。汪总既是行业泰斗,又葆有“童心”。在我心中,汪总恰似《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与五位宗师并列,令人敬仰。

我与汪总的缘分始于天津117项目。彼时,巨柱设计是工程设计的关键焦点之一。我提出多腔钢管混凝土巨柱方案后,汪总对该方案很重视,给予了高度关注和专业意见。在后续的中国尊项目中,华东院作为我们的顾问单位,我与汪总的交流机会便更多了。汪总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并全力支持项目,我得以有机会深入聆听他的真知灼见,受益匪浅。2016年,我们计划编制多腔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标准。汪总得知后,欣然为我们撰写了推荐词。当时,这是全球第一部多腔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标准,编纂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对于“多腔钢管钢筋混凝土柱”“多腔钢管素混凝土柱”等专业名词,业界存在诸多不同看法;多腔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结构体系、抗震等级、轴压承载力、抗剪承载力等技术难题更是层出不穷,编纂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然而,工程实践的脚步并未停歇,多腔钢管混凝土结构被广泛推广应用到超高层项目、大跨项目、装配式项目等多个领域。2023年8月,汪总到北京开会,我前往拜访。我们长谈了近2小时。汪总对多腔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感担忧,他殷切希望编制组能尽快完成标准编制工作,为国内工程提供有力支持。我将汪总的意见如实反馈给编制组,编制组成员一致同意加快标准编制进度。2024年11月,我们终于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我特地将该稿发给汪总,并诚挚邀请他担任标准主审。2025年4月15日,汪总不顾84岁高龄,亲临北京审查会现场,审查了“多腔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见图1,第一排左3)。在审查会上,汪总与其他专家一道,严格审查,严谨把关,同时也给予了编制组高度的鼓励。审查意见中特意指出:标准具有创新性。古有“一字之师”,而汪总对我和标准编制组的指导,远远超过“一字”之功。他堪称我辈之“楷模和真正的老师。

image.png

图1 审查会合影2025年04月15日

汪总一直没有停止对结构的思考。在“传承,就是要不断创新”中,汪总指出:

“具体来说结构美,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符合力学的逻辑、力学的原则。力学原则对结构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是结构工程师必须遵守的。比如力的传递路线明确、刚度分布均匀等都是力学上要遵循的原则。有时候由于受到建筑方案形体的制约,很难完全符合力学的合理性,但是结构还是要来实现它,这就对结构工程师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构图美。所谓构图美就是建筑美学在结构上的体现。建筑美学有很多要素,比如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序列等,这些建筑美学的要素同样也适合于结构设计,符合这些要素的结构才是美的结构。

第三,注重细部美,即建筑结构节点的形式、做法等等,尤其是外露的结构,细部更为重要。”——汪大绥(2025)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好房子”,“好房子”的结构设计也成为结构人面临的新课题。汪总在这一领域的深刻见解,无疑为结构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借鉴。

姚攀峰

2025年9月1日书于北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8553-1500279.html

上一篇:刘家琨.胡慧姗.巨震应对
收藏 IP: 124.64.23.*| 热度|

2 王涛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6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