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老年养生的关键

已有 5535 次阅读 2013-6-11 10:19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 黄帝内经, 老年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系列讲座(五)——老年养生的关键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 焱

 

l       人衰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古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即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体内阴气(即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自然减半,就会出现生活起居等行为动作衰退的表现。

到了五十岁,身体笨重,听力、视力等功能都会衰减。

到六十岁时,性功能衰退,气血大衰,头面五官七窍的功能和下部二窍(大小便等)的功能都会衰退,出现不通利的现象,在下的肾气虚衰,在上的津液不化,所以,常常流着鼻涕、眼泪。

可见,衰老从四十岁以后就会有所表现,但此时初见征象不太引人重视;到五十岁的时候衰老会突出表现在体态体能与耳目的功能上,越发明显了;到六十岁的时候,衰老从功能到体态上完全显露,真正的衰老已经到来!

l      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老年人的行列?

Ø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35岁-65岁算中年,65岁以上算老年,18岁--35岁算青年。

Ø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Ø     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Ø     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越来越高,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

Ø     据说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Ø     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衰老初期

《黄帝内经灵枢经·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l      衰老初期的表现:

1.   从五十岁开始,正值人到中年,将进入老年。

2.   肝气始衰,肝叶开始变薄。

3.   胆汁分泌也渐渐减少

4.   眼睛开始昏花、视物不清。(“花不花,四十七、八。”的确如此呢!)

 

l       衰老初期的养生要点——保肝护胆

1、保护视力,防止用眼过度

Ø     “久视伤血”,避免用眼时间过长、熬夜、睡眠不足等,养护肝血。

Ø     若肝血亏虚,轻则出现眼睛干涩、发痒,目光暗淡;重则视物重影、模糊不清;甚至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而出现失明、暴盲等。

Ø     食疗:饮用菊花茶、决明子茶,清肝明目。

Ø     药治:轻者可酌情选用羊肝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及时治疗,以改善视力,滋养肝肾,延缓衰老。重者要到医院正规治疗。

2、调节情志,防止过怒伤肝  

Ø     肝在志为怒,大怒、暴怒则会伤肝。

Ø     伤肝的表现:急躁易怒、不自觉的叹气、胸闷、两胁及乳房胀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喉干痛、声音嘶哑、大便干燥、小便黄等;严重的出现呕血、鼻出血、腹泻、四肢抽搐等,甚至中风失语、昏厥、暴亡。

Ø     如果经常暴怒伤肝,肝主藏血功能变差,肝叶薄弱,从而影响肝内胆汁的分泌,导致肝胆功能下降,出现衰老的表现。

Ø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的心态,能够防止肝气受损,有效延缓衰老。

3、清淡饮食,少吃肥甘厚味

Ø     长期过食高脂类、高糖类、高胆固醇类、高盐类、多辣刺激类等热量较高且难以消化的肥甘厚味,加重胃肠负担,增加肝胆的负荷。

Ø     衰老初期,肝的疏泄功能和胆的分泌胆汁功能开始减弱,促进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随之下降,会引发高脂血症、高胆固醇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酒精肝、胆囊炎、胰腺炎等多种疾病。

Ø     日常饮食要以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较多的谷物、蔬菜、果实等为主,辅以动物蛋白与瘦肉。

Ø     严格控制饮酒量,无论是白酒,还是啤酒、红酒,都要适度,不可整日豪饮、贪杯过量。

 

二、衰老期

《黄帝内经灵枢经·天年》指出:“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l       衰老期的特征

1.   从六十岁开始,心气开始衰弱

2.   经常忧愁悲伤

3.   血气运行缓慢不畅

4.   身体倦怠,喜欢躺卧

5.   从七十岁开始,脾气虚衰

6.   皮肤会变得干枯,失去光泽。

l       衰老期的养生方法——养性健脾

1、清心养性:

Ø     保持心境安宁,清静无为,清除杂念和妄想。

Ø     做到“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养老之要”(孙思邈《千金方》)

Ø     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

2、生活有常:

Ø     老年人要懂得珍惜气力,不要参加竞技类的比赛和强度较大的劳动。

Ø     “节喜怒”,即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和喜怒无常、情志过激等;

Ø     “避风雨”,即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在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不要外出,做到及时防范虚邪贼风的侵袭;

Ø     “适寒暑”,即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特点,随着寒暑季节的变迁,适时增减衣服、调整饮食结构及睡眠时间等,来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

3、饮食有节:

Ø     老年人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功能

Ø     忌食荤腥、生冷、厚味之品

Ø     以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佳

Ø     餐饮要不寒不热,寒温适宜

Ø     吃喝宜不饥不饱,饥饱适中

4、适当运动:

Ø     老年人闲居无事,不要安居不动,应该经常活动肢体。

Ø     可以选择适宜自身的运动方式锻炼身体,诸如散步、气功、太极拳、剑术等。

Ø     坚持天长日久,以免经脉气血壅滞,防止筋骨关节僵硬、老化。还能够舒缓心情,促进胃肠蠕动,起到疏通经脉,增强体质的健身作用。

5、老年人的食养:

Ø     常用的养老保健品依次是:黑芝麻、白蜜、牛奶、猪肚、枸杞子、肝、骨髓、黄芪、柏子仁等,有滋阴补血,补益肝肾,填精益气,养心安神的功效。

Ø     可据身体状况进行有选择的服用,或加入日常食品之中,或单独服用,或配伍合用,有利于老年人的养老保健。

Ø     现代研究表明,适当服用上述食品或药物,能够增加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益智养颜。

三、高龄老年期

《黄帝内经灵枢经·天年》指出:“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l       高龄老年期的表现

1.   从八十岁开始,肺气虚衰,不能藏魄,所以语言表达经常出现错误。

2.   九十岁以后,肾气将要枯竭,肝、心、脾、肺四脏的经脉已经空虚。

3.   到百岁时,五脏所藏的精气全部虚衰,神气已经衰败,只剩下衰弱的形骸了。

l       高龄老年期的养护关键——护气保精

1、减少空气污染,保护呼吸系统 :

Ø     80以上的高龄老人,多有肺气虚衰。肺气虚则呼吸微弱,气短乏力,语音低微、咳嗽、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等症状。

Ø     高龄老人肺气虚衰,不能藏魄,则一些本能性的反应和身体的感觉就会减弱,会表现出判断、思维、感觉、语言等失误。说话时很容易打岔儿。

Ø     高龄老人养生宜选择在远离闹市的清静地方居住。排除空气污染、噪音等有害因素的干扰,给老人们创造一个空气新鲜,有利于肺脏健康的良好环境。

2、适当调养气血,保护五脏经脉: 

Ø     高龄老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脏腑经脉中的气血逐渐衰少,肾精衰竭,易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皮肤干涩、营养不良、大脑退化等衰老征象。

Ø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方面配合,进行调养气血,保护五脏经脉。

Ø     饮食调养,可根据季节不同,春重在补肝,夏重在养心,秋重在补肺,冬重在养肾,一年四季都要重视保护脾胃。

Ø     常用的补益之品有:小米、大米、大枣、枸杞子、五味子、山药、山萸肉、桂圆、核桃、黑芝麻、阿胶、鹿角胶、人参、莲子肉、花生衣、黑木耳等。

3、重在吝气啬神,防止五脏精绝: 

Ø     五脏所藏的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Ø     过度伤神耗气,内伤五脏精气,导致精绝而死。

Ø     高龄老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各关节、各肌群都能得到活动的全身性运动项目,有利于经脉气血的流通。健身动作宜缓慢而富有节奏感。

Ø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保健按摩,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氧吧等。

l       结语:关爱老人,人人有责!

Ø     目前我国老人的健身运动场所还有待于完善。

Ø     营造专门供高龄老人健身运动的场所,并配有医疗监督,配设专职医护人员,还只是梦想。

Ø     关爱老人的相关工程建设,还需要等待时日。

l       敬请关注下次讲座——五味调和的食养之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698476.html

上一篇:三火推荐爱课程视频:人之体液——尿液
下一篇:温馨提醒
收藏 IP: 119.51.237.*| 热度|

10 许培扬 赵美娣 刘艳红 庄世宇 董明 武夷山 谢强 吉宗祥 王号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