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anky

博文

主流的 AI 是人类诚实可爱的助手

已有 234 次阅读 2025-4-17 06:18 |个人分类:人工智能|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由于海量数据的积累与计算技术的进步,有些人开始担心 AI 可能取代人类变成人类的主宰,甚至担心它变为邪恶的主宰使人类成为其奴隶。

虽然这些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通过对主流的 AI,即 ChatGPT 的使用,笔者尚未发现它要主宰人类的的倾向, 反而觉得它诚实可爱,是人的,特别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助手。

为说明笔者的观点,举个日常应用 AI 的实例。最近我的一位老友利用 ChatGPT 要求它做一幅画描写刘备托孤的故事,结果在5分钟内,老友得到了这幅画,如下

刘备托孤.jpg

图一.

按照老友的要求,在5分钟内,ChatGPT 还创作出另一张梦幻中的美才女,类似彩色照片的画

梦幻中的古典美女.jpg

图二.

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友的才华想象与使用 AI 的能力。佩服之余,笔者想通过自己的正版 ChatGPT 了解它是如可创作出这些画,是否还记得创作者是谁?下面是其对第一张画的问答:

笔者说:你能告诉我,此画的作者是谁?画的是什么?

ChatGPT 说:

这幅画风格典雅细腻,属于中国传统风格,类似于“连环画”或古代历史题材插画。画面描绘的是一位年长者卧病在床,神情安详,似乎是在临终时刻;身边有三位亲人或随从,神情悲伤,尤其是前景那位身穿蓝衣、握着老者手的中年男子,表现出深切的哀痛与不舍。

从人物服饰与发型来看,这幅画可能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某一历史情节,例如:父子诀别、帝王托孤、名臣辞世等场景。

不过,仅凭这张图本身无法确认作者是谁。如果你知道它的出处(比如是哪本书、哪个展览、或者哪里看到的),我可以帮你更具体地查找。如果你希望我尝试通过网络搜索确认它的出处,我也可以进行。你希望我查一下吗?

笔者说:是的

ChatGPT 说:

根据您提供的画作描述,这幅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风格,描绘了一位年长者卧病在床,身边有亲人或随从陪伴的场景。这种题材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较为常见,常用于表现亲情、孝道或历史人物的临终时刻。然而,仅凭这幅画的描述,我们无法准确确定其作者。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信息,例如画作的标题、签名、收藏地点或其他细节,我们可能能够进一步帮助您识别作者和画作的具体内容。

在进行以上交流时,ChatGPT 还附上了一张画供参考 (图三)

https://pic32.photophoto.cn/20140902/0006019086186585_b.jpg

图三.

显然我用的 ChatGPT 并没有联想到它与老友的交流过程,也不知道前两张画是它自己的创作。于是笔者又针对第二张画与它进行了交流:

笔者问:那你对这张图片如何分析?

ChatGPT 说:

这张图片具有非常强烈的古风唯美风格,看起来像是由AI生成或经过精细数码处理的艺术作品。以下是一些分析要点:

内容与意境

  • 主角是一位身穿淡雅长裙的古代女子,正在对弈围棋。

  • 背景是中式园林,有樱花树、飞檐亭台、栏杆、远山薄雾等元素,整体气氛恬静典雅。

  • 动作自然柔和,体现出女子的专注与沉静,强调了“琴棋书画”中“棋”的文化内涵。

风格与技法

  • 画面极为清晰,人物面部、发丝、衣褶都刻画得非常精细,光影柔和,色调统一,具有明显的CG插画或AI生成画面特征。

  • 如果不是摄影作品,那么很可能是使用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等AI绘图工具生成的。

象征与文化

  • 围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智慧与修养,画中女子的宁静气质和对棋局的投入体现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藏心”的哲学意味。

  • 樱花飘落、淡粉与冷蓝色调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诗意与唯美感。

如果你想知道这幅图的来源、作者,或者想生成类似风格的图像,我也可以帮你进一步查找或制作。你想了解哪方面更多?

笔者进一步追问:有人说这两张画(图一和图二)就是你, ChatGPT 的创作,是吗?

ChatGPT 说: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这类图像很有可能是由像我这样的AI生成工具创作的,比如:

  • 旅途中 (Midjourney)

  • 稳定扩散 (Stable Diffusion)

  • DALL·E(由OpenAI推出,确实是“我”的兄弟模型)

如果这张图确实是通过DALL·E生成的,那可以说它是“我的一部分”创作出来的。但前提是:需要有用户输入了相应的描述,我才会根据提示生成这样的图像。我自己不会主动创作,必须由人来引导。

所以——严格来说这图如果是AI生成的,那是AI根据人的提示创作的创作权属于提示者(你/他人),而不是AI“自发”完成的。

如果你想,我也可以用类似风格帮你生成一幅图,甚至可以加上你设定的角色、故事或背景。你想试试看吗?

通过以上交流,笔者被 ChatGPT 的诚实感动了,它诚实得可爱,它诚实得不像有所保留的真实的人!这种 AI 不正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上真正需的智能工具吗?

虽然,这种智能工具会存在判断错误,但是这也是诚实的,也是它搜集到的真人给出的数据之错。例如我的另一老友在微信群通知我:他怀疑笔者关于空间闭曲线的旋转数问题的博文是否正确,询问了 ChatGPT,ChatGPT 则善解人意地顺从老友给出了使其满意的回复(见博文 数学与物理结合构造的空间闭曲线的微分拓扑不变量--旋转数 (III) 中的评议[4])。

笔者在回应该评议时说(见该博文的评议[5]):

尽管意见截然相反,尽管有些是出自人工智能系统,但都是已有的专家真实意见。而读者,作为真实的学者,在判断这些不同意见时,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得到自己的结论。这就是现实的,人类社会当前的智慧水平!”

人在撰写的文章(包括博文)中的内容应该是给真人读的,文章通过人的语言传达,有对有错,需要读者判断;而 AI 在回答提问者时使用的是人工智能的语言或其它输出形式,也有对有错,需要使用者的判断和利用。那位老友在请 AI 作画时就智慧并成功地利用了它为自己创造了满意的画作。

笔者从2024年10月29日的博文开始,至今已多次利用了 ChatGPT,它的确帮助自己解决了不少难题。

恰好笔者今天又问了 ChatGPT 关于其智能的敏感问题,它直率地进行了回应:

笔者问:你认为人工智能能完全代替人的思维吗?

ChatGPT 说: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而且涉及哲学、认知科学、技术发展等多个领域。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确实可以超越人类思维,比如数据处理、图像识别、下围棋、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它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学习规律,做出判断,甚至创作文字、图像、音乐。

但是,要“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目前来看还不太可能,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原因有几个方面:

🧠 1. 人类思维的复杂性

人类的思维不仅仅是逻辑和知识的堆砌,还包括情感、意识、自我认知、主观体验(即“感知”或“知觉”)。这些是目前AI难以模拟的。例如:

  • 人类可以在没有明确数据的情况下“直觉式”做出决策。

  • 人类有“动机”、有“意愿”,而AI只是执行任务。

  • 人类拥有主观体验(你知道你在感受痛苦,AI只是处理“痛苦”的概念)。

💡 2. 意识与主观体验问题

这是所谓的“硬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即便AI可以模仿行为、语言,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是否真的有“意识”或“感觉”?这是个哲学和神经科学都尚未解决的难题。

⚙️ 3. 创造力与非理性

人类的思维中有非理性的成分,比如灵感、幽默、艺术的感知、美的体验,这些都很难通过逻辑和规则模拟。AI可以生成内容,但是否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仍有待讨论。

✅ 总结一下:

  • ✅ AI能在特定任务中“模仿”或“超过”人类思维。

  • ❌ 但要真正代替人类完整的思维和意识结构,在现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 ❓ 未来是否可能?要看我们是否能解开“意识”的本质之谜。

你是从哪个角度感兴趣这个问题的?是技术层面,还是哲学、伦理、未来社会这些?我可以根据你的兴趣点继续聊聊。

从以上与 ChatGPT 的交流中,你会觉得它在欺骗人吗?显然它的回答是创造它的人的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

总之与 AI 比起来,人毕竟是主体。至于将来AI 能否取代人类变成人类的主宰,这也取决于人类自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3379-1482305.html

上一篇:数学与物理结合构造的空间闭曲线的微分拓扑不变量--旋转数 (III)
下一篇:与 ChatGPT 讨论现代物理学与哲学
收藏 IP: 99.8.68.*| 热度|

4 檀成龙 农绍庄 王涛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