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MOOC学习感悟系列(22):《当代青年心理学(一)》

已有 3652 次阅读 2015-1-10 11:55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Mooc, 《当代青年心理学》

MOOC习感悟系列(22):当代青年心理学(一)

ByZHANG DM

平台:爱课程;开课学校:西南交通大学;主讲教师:宁维卫

选课缘由

在没有接触过MOOC课程的情况下,对近期开课课程的搜索中这门课是我比较喜欢的,通过对这门课对MOOC有了更深了解;另外,我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大学期间接触过一些课程,但是所学知识却只是一些抽象理论,所以想对这方面的课程再深入学习。

MOOC学习形式

在最初选择MOOC课程之时,我还选择了另外一门《英语快速写作》,但是只把第一门课程学习完成并获得证书。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差,想通过英语写作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但是授课教师是外籍教师,并且课程信息是全英文的,能看懂课程要求,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的进度比较慢,没能跟上。

我认为MOOC课程它的优点在于,它类似微视频教学的形式,每堂课在10到20分钟左右,知识点比较精简有用,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其中的交流讨论作为最后总分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学习者与其他人(老师或学习伙伴)交流。MOOC虽然没有占用学习者很多时间,一周平均4-5个小时,有课程结束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迫使学习者紧跟课程步伐,完成课程。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没有时间紧跟的学习者中途放弃学习。

总的来说,MOOC课程作为开放性课程,MOOC学习者学习基础、专业背景、学习目的千差万别。听了外教王敏娟老师的讲座,在她的讲座中,她提到MOOC在国外实行不起来,同时我也在思考,MOOC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

课程学习收获

在《当代青年心理学(一)》课程学习中,我喜欢上了宁维卫教授富有亲和力、节奏平稳的授课方式。通过课程学习,我对青年的划分、青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第二次断乳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塑造的重要时期。

青年期的界定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界定方法,课程旨在让我们明白青年期是迈向成熟的关键期(这个过程即艰巨,又充满各种障碍),社会大众期望他们能成为肩负社会期待与责任的人。青年期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留恋儿童期的幻想不敢正视现实世界。最大的敌人是内心空虚、缺乏安全感、丧失信仰。青年期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任务完成得好,就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反之,则形成消极的品质。因此,完成好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能逐步形成健康而成熟的人格。

课程还对青年期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自我分裂与统一”、“情绪动荡起伏”、“交往需要”、“性意识与性困惑”、“高水平思维与社会阅历确实”等问题。并阐述了如何改善不良情绪、进行情绪管理的方法:记录引起消极的想法,搞清楚问题根源再做出合理反应;增进愉快的体验等等。

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我认真做了笔记,结合自己的青年期进行思考,也总结了自己青年期一些没有完成好的任务,对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有一定的认识,比如说自己不够自信,与人交往的方面很欠缺。课程中讲述了成功表述自己的想法可以增强自信心,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我会注重培养自己青年期完成不好的任务。我也会坚持学习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我们所学的专业也需要心理学的支撑,不管今后自己是否会成为一名教师,心理学知识对自身的发展也是相当有用的。

网络课程学习思考

学习MOOC之前,我在“51自学网上”学习过Photoshop、flash等课程,该网站是专门学习运用软件的网站,一堂课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值得推荐学习。在MOOC上也在学习《数据结构》这门课程,以往学习过编程语言,在课程前期还能跟上,该课程在2月份才结束,但不知道以后的课程会不会很难,能不能坚持下去。MOOC上也有一些有趣的课程,我也会坚持学习MOOC,不管是不是与学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我认为网上学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自身发展有用,另一个是符合自己的兴趣。

拿到了课程学习证书,课余积极参与讨论,第一次参加MOOC学习,虽有遗憾,更多的是收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5920-858041.html

上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21):《身边的营养学》
下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23):《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收藏 IP: 222.172.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