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syxc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syxcs 书中漫游

博文

为什么学习数学?

已有 4590 次阅读 2011-7-29 17: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几日在济南开会期间,与会代表讨论最多的是学习数学到底有啥用?我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直至大学,一直在学习数学,因而学习数学的时间除语文外其他学科难以相比。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学习数学是否值得?所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

也许我的一位同学说的对,“数学就是逻辑,没有逻辑我们就无法生活”。

笔者学习数学的时间难以和数学大师相比,但算来也有几十年了吧,有愧的是至今几乎一无所成。尽管如此,但还是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某些意义和重要地位。数学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培养数学学术专门人才(凤毛麟角),也不仅仅在于作为基础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而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数学素质。高等数学中所蕴含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其将来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科学具有推理严密和结论明确的特点使得一个个数学结论不可动摇。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培养了数学家,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数学不仅使人们获得真理性的知识,掌握贯穿于事物当中的因果规律,了解知识的求真过程,而且可以培养人们探求真理的信念和能力,使人们坚持真理。通过数学教育与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使其形成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逻辑化、条理化的思想品质,养成言之有据的良好习惯。犹如日本数学教育家所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后进入社会没有机会应用而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也不容忽视。在数学科学的漫漫发展历程中,其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变革等,无不体现着发展、运动与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了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数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等,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美育绝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数学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学情趣,许多数学对象都表现出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普遍性与奇异性等美的形式,从而构成数学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不同于艺术美,数学美是通过抽象和深思给予人们理性的满足和神往。数学美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方法论的价值。数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规范整洁地书写作业,认真准确地作图,严谨科学地推理论证,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观点和方法等等,会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获得数学美的感受。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公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能力。对学生数学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的审美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的女王。数学的基础性与广泛的应用性不仅使数学成为学习其他科学的基础,而且也使数学成为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极好的载体。现代社会的数学化趋势,说明我们需要数学的理性思维。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能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据笔者统计古今中外数学家,验证了一个命题:学习数学可以长寿。这可以找到很多佐证,如罗素享年98岁,阿达玛98岁,苏步青101岁等(当然阿贝尔和伽罗瓦属于特例)。君可见一些数学大师年逾古稀仍然精神矍铄,哪个又见到老年痴呆的数学家。我在俄罗斯参加会议期间曾说道这个命题,很多数学家都认可。
    呵呵!您想长寿吗,那就来学习数学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42302-469786.html

上一篇:当代学生想学习什么?
下一篇:如果我现在考上大学
收藏 IP: 112.234.126.*| 热度|

3 杨华磊 张玉秀 姜咏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