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哲学的邀请(68)—通往交叉研究的路在何方
今年暑假8月9号到11号,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参加全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第三期),这次主题是交叉学科建设。这些年,我一直关注交叉研究,由这次交叉学科引发了一些思考,更由此而形成想法。交叉学科我不太好阐述,交叉研究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可以娓娓道来。
兴起的学科交叉研究,无论在研究哲学、理论、方法论和方法上是否存在融合和冲突,这都是需要思考的。这种学科交叉和跨层次的研究方式在智慧层面颇为吸引我,但是作为学术生涯的基础也似乎给我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在我的学术生涯早期,我倾向于将理论放在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上,后来引入知识治理的视角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知识动员的理论,乃至于毕业之后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方向和基石。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术交流,能够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我所做的研究,以及我的研究与更宽泛的一些类别之间的关联。我经常参加学术会议,或者有机会与外部不同专业的学者展示自己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自己的研究中,我常常纠结于到底开展的研究是关注于某种现象或者情境的探讨还是贡献于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论机制或者理论的本土化探索。要解决这一困惑,我尝试着从学科交叉的不同研究者那里获得不同的意见,并且愿意据此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
在交叉研究的理论构建中,一个基本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理论阐释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之间的权衡,而描绘出理论框架的结构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不仅是连贯性与完整性之间的妥协,也是寻求在不牺牲另一方的情况下增加一方的方法。同时,尽管复杂性的增加会降低一个理论的美感,但一些复杂形式的对称性则能够提高理论的美感。这种结构如何能够以逻辑演进的形式呈现出来,则理论的美感会更强。
这一探索的过程中,我需要将我的学术内心进行塑形,即去除防御性或者轻视,打开心扉,寻求不同意见的共识,以便提升交叉研究的思想和见识的张力。当你试图发现不同意见者背后假如不是诋毁的时候,要明白他们批评背后的假设,同时强调不同的研究哲学、方法论和理论发展方式中所固有的一些利弊得失。我们所要传递和呈现的学术态度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是互补的,而不仅仅是竞争和相悖的。
交叉研究者或许面临一系列的相互竞争的目标:最大化严谨性与提升相关性,扩展自身研究脉络与尝试开启新的研究,利用自己的专业训练和特长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等。
将自己所在场域视为内部场域,将自己所在场域之外视为外部场域,将内外场域的研究所长进行整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交叉研究常常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逐步积累和发酵。这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开放式的思想和心态,需要对于异己者的宽容、包涵、尊重、吸收和融会贯通,这对于交叉研究的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