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从Ig诺贝尔管理学奖说开去
2015-9-24 12:45
阅读:5396

  据媒体报道,新加坡管理大学Gen naro Bernile和同事们获得了Ig诺贝尔管理学奖,他们发现,那些商界精英小时候都经历过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和野火),活下来,并喜欢上了冒险。

  有趣的是,这个Ig诺贝尔奖和真正的那个奖并不一一对应,诺贝尔奖系列里面并没有管理学奖,甚至连经济学奖都是诺贝尔家族所不认可的,只是“瑞士银行为纪念诺贝尔设立的经济学奖”。不过因为颁发的人都是学术界同行所认可的大学者,名字也就不再重要了。

  不过,本年度获得这个奖励的内容其实还是很有趣的,很多人会关心某个特殊群体是否具备某种固定的特征,比如领袖们都是孤独的吗?科学家是否都性情乏味,等等。

  其实,如果一定要找这样的共同点,总是能发现一些,成功者总是坚韧不拔的、专心致志的、情商很高的、能力超强的,云云。好的演员都是感情丰富的、经历坎坷的、勤奋学的。

  商界精英也许也有类似的特质。

  于是,估计经过了对某些商界精英的调研,发现他们都经历过自然灾害,而且是“小时候”,结论就出来了。

  我最近在研究日本的灾害文化,有一些有趣的推断:

  1,日本人吃寿司是为了在灾害来临时囫囵弄个肚儿圆,如果煎炒烹炸的话那就来不及了。嘿嘿,所有冷食都有这个考虑吗?

  2,日本独有的相扑运动是在灾害面前的无能为力带来了对Power的崇拜,拥有Power的人也就成了日本人敬仰的对象,哪怕这种Power的来历是变态式填鸭也无所谓。

  3,日本人对死亡整体是无所谓的,个体当然会有差异,也和灾害不断造成死亡有关系——死亡成为常事也就没啥好怕的了,剖腹反而因为是自己选择的死亡方式而受到推崇。

  这些东西的证据和逻辑似有似无,说出来大家可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又无法提供科学的证据,更没有做实验的可能性。

  灾害会不会改变人的性格?答案应该是“肯定会”!

  但是,灾害在怎样的程度上将人的性格改变到了什么境地?却永远得不到一个稳定唯一的结论,只能靠类似“拈花微笑”这样的响应或感悟来获得同感或认可。

  人类社会学研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至今觉得,《菊与刀》一书很多东西来自个人观感,甚至道听途说,说有理也有理,否则这本书的影响不会遍及中日;说没理也没理,里面的很多结论也可以说明中国现象或亚洲现象,而不仅仅是日本;况且了,本尼迪克特所有结论的证据整体就是缺失的。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些思考也许可能差不多还是有价值的,但绝不能说是科学的。

  这些年,我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两个不同领域溜达,发现科学思维和非科学思维真是两个套路,后者发挥想象力基本就够了,所谓考据,哪怕是钱钟书上穷碧落下黄泉一般的考据功夫,也就那么回事。但是科学要有确切证据,扎实的逻辑关系,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相关专题:2015年诺贝尔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9230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