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和王芳对话——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已有 5051 次阅读 2012-8-13 06:45 |个人分类:物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培养, 创造性, 能力, 王芳

第一个问题:谁曾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人?

  
牛顿是,老爱也是,杨振宁是,华罗庚也是。

  如果如此列举,哪怕只列1000个,那也麻烦了,因为我们相比而言,肯定都不是,或者隶属度太低,那么,从来没有进行过创造性思维的我们,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他们(学生)吗?

  所以,我们对创造性思维得规定得稍微宽泛一点,否则,一步就把自己的君将死。

  那么先自问,我们的那个部分的思维或者成果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如果很自信地觉得还算得有,那么,可以教学生这个东西;如果不够自信,就把自己的能力限定在培养匠人的范畴内吧,或者把好苗子送到合适的人那里。

第二个问题,学生自己没有兴趣,老师生拉硬扯侧也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来吗?

  看到很多科学大家都是在十几或者二十几岁的年纪就找到自己一生兴趣之所在的,至少我自己会羞愧起来,因为我是在35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适合做的科研方向的,这个太迟,太迟。

  之前,也不能说我本人不买力气,也想做出漂亮的工作,也彻夜苦读,也许中间也萌生过所谓的兴趣,但是,那些都不是心动的爱情,没有任何理性的投入,全是一步一步来的。

  于是,就在由青年逐步步入中年的过程中发现了兴趣所在,此时,最好的时光已经浪费了,好在自己奋起直追,总还算能够有所作为。

  那么,对于学生,你目前正在教他的,是他的无理性的爱情部分吗?抑或,他也还要继续寻找十年以上才找得到真正的爱情?如果是这样,这些引导就全成误导,或者仅仅能够作为前奏存在。

第三个问题,对于创造性本身,我们如何要求于它?

  由红烧肉到红烧茄子然后红烧扁豆的时候,我们是在创造吗?
  由N到N+1的时候,我们是在创造吗?
  由一个学科引申到另外一个学科的时候,我们是在创造吗?
  把一个方法引入到另外一个领域进行应用的时候,我们是在创造吗?

  也许,创造这个语境本不应该要求太严苛,你不同,你就创造了。如此,我们可以有一点点的释怀——毕竟还是在自己能力之内是可为的。

第四个问题,我们需要创造性思维吗?

  这其实是本质性问题,99%或更多的人终将庸碌一生,能保持善良已属不易,对于创造,也许本不应该要求。

  看那些欧洲的小贩,一旦有加减乘除就要救助于计算器或者售货的POS机,一旦没电或设备故障,立刻就得列算式反复推算,我们中国人这里已经心算结束,她那里还犹豫来犹豫去,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作为匠人被训练得还算不错,但是,恰恰是匠人的培养模式完全泯灭了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而西方的伙计们虽然绝大多数人列算式来计算4.5和1.7的乘积要反复推演,但是,顶尖的那批里已经在想到了上帝思维模式所未及的部分里去了。

  孰优孰劣?哪个是更需要的?

第五个问题,是否我们本身没有创造能力,但是可以教人怎么创造?

  只是传授路径,但是这条路并没有自己亲自走过。

  也许也是一个模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601615.html

上一篇:小日本是Japanese,Chinese是“小中国”吗?
下一篇:【陈氏微博】李云迪和郎朗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人士吗?
收藏 IP: 188.250.22.*| 热度|

22 王芳 王善勇 刘艳红 李伟钢 汪育才 吕喆 孙东科 陆俊茜 武夷山 吴飞鹏 吴锦宇 杨晓虹 梁进 刘全慧 金小伟 马磊 杨月琴 俞立平 yxh3161 wgq3867 anran123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