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陈解三字经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已有 4458 次阅读 2011-9-6 02:28 |个人分类:书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唯物主义, 人之初, 三字经

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与性恶论曾经一度争执不下,中国古代哲人关于这方面的争论体现了自由思想在当时成为滥觞的一种表现。当然,即便那个时代,也还有符合唯物主义的解释,那就是人性开始时本无善恶之分,完全是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后来的不同。
  
 
  然后,又如何解释两兄弟或三姐妹在同一个环境里生存,但是个性完全不同这回事呢?甚至,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最后各走各路的情况也有之。所以,有生物学家(现在时髦点,叫生命科学家了)就希望从分子层面上去寻找答案,但是,岂有如此容易就找到的人性之大秘密。所以,直到今天,这个东西依然可以继续争论个面红耳赤。
 
 
  《三字经》里的这第一句话,我们其实完全应该理解为对小孩子的一种期许,告知他们“你们本来都是挺不错的,可千万别往邪路上走呀。”
 
 
  那么,有天生就邪恶的吗?
  我觉得不能说没有,三岁看老,甚至有那眼光独到者,从一个人更小的时候就能看得到其性格和因着这性格而发展去的未来,不能说,举手投足间就不能反映出点内在的东西,而内在的东西完全可以外在化。
  看过很多小说,发现里面不断描述天生邪恶的人。《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当他父亲杨康的那一部分冲撞他的内心时,他就能够感觉到邪恶在生长,好在,穆念慈的那一部分也一样存在,于是,冲突的结果是邪恶的一面慢慢平静下来。
 
 
  婴儿一定不是一张白纸,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体现出自身的力量,所以,究竟上面画的什么,成人难以窥其门径。
 
 
  这个《三字经》很有趣,它以肯定性的语调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可是,其实这些肯定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中国哲学,花花着呢。
  
  中国古代哲学家至少提出来了很多论断,如果我们不能说是严格的哲学体系的话,但是,如今的哲学家连论断都不敢乱提了,全是循规蹈矩的一些个,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引下奋勇前进呢。而糟糕的是,系统性的哲学思维如果从一开始就被禁锢住了,对于这个世界更本源的科学认知也就没有了可能。再加之中国哲学指导其他各门学科的欲望如此强烈,大概是因为中国以前的领导者都是只看得懂哲学的科盲吧,所以,一定要强打硬挣地指导其他学科的历史又如此漫长(几十年已经算是漫长),中国哲学到古代去寻找“哲思复兴”的任务可谓艰巨异常。其意义对于中国,大约相当于文艺复兴之于意大利乃至欧洲。
 
 
  顺便问一句,为什么中国大一统的状态容易造就思维方式的唯一性?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循环往复,直到永远。可是,我们在分开的时候总有一股强烈的合并的想法,而当统一时,似乎没有人去设法努力再分开它。
 
  而知识和哲思,其实是在知识分子身体和精神完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有新东西诞生。但是,大一统先禁锢了你的身体,精神随后就完全无法自由了,否则,掐了你的饭,看你还如何?
 
 
  于是,龚自珍盼天下大乱。
  这个盼望本身是正确的,虽然他的目标只是回到保守的那个最初状态。
  我认为,天下的知识分子其实没有不盼天下大乱的,但是,每个人为自己的主子出主意的时候,却每每告知我能够让你统一天下。
  而统一了天下之后,思想的禁锢就随之而来。此时,却没有人去促进天下分崩离析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哀。
 
 
  环境造就人。这也正是《三字经》起首的两句要告诉我们的,可是,人总想造就新的适应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环境,这个矛盾难以调和。
  批发出来的“大致一样”的人,经过环境的改造,慢慢地差异化,而差异要在所有方面表现,不能仅仅是在个头、体重、模样、学习能力等。
 
  可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却只想造就以上的差异,而不想造就更本质性的差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483334.html

上一篇:花,静静地绽放
下一篇:离奇的死亡
收藏 IP: 188.250.24.*| 热度|

3 唐常杰 李小文 DXY1234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