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学术报告中的研究生们——哈尔滨工程大学印象

已有 4617 次阅读 2010-10-2 17:11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虽然我九月初是初次访问哈尔滨这个城市,而且刚好遇到它各处都在修路的时候,乱得一塌糊涂,但是我却很高兴于这个城市的人对我表现出来的友好。

  所以,我喜欢哈尔滨。

  这是写这篇博文的基本前提。

  同样地,我也喜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研究生们。

  这样的喜欢不但是他们中的一些同学把我当做一个能够和他们做朋友的大朋友看待,并很友好地邀请我照相,我一瞬间错觉里似乎享受到了明星的待遇。

一,同声传译

  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们让我一吃惊是在讲演之前。宋老师告诉我:我们的同声传译是由学院的研究生同学担任的。

  我顿时血往上涌,因为同声传译是翻译中最难的一个境界,传说中告诉我半个小时必须换人,否则就要累死翻译者了。可见其难!

  在会议组织方最开始和我联系的时候,我不是曾经犹豫于究竟是汉语还是英文吗,对方告诉说“都行”。我就已经知道要用同声传译,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学院的研究生同学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当然,为了给同学们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我把准备讲演的内容事先就发了PPT给他们,而且中文和英文的论文也都提前发给了负责的褚博士,好让同学们有个更清晰的对比认知。

  而在哈尔滨的时候,有一个女孩还特别拿到中文和英文的PPT问我具体情况,因为是她来执行翻译之责,我说用中文,而PPT是英文,所以只要给在场的外国学者交代清楚就没有问题了,而有了英文PPT,应该会容易一些。

  在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想也许我应该把我的学生们的英文水准也如此操练一番。

  在聆听来自日内瓦的的学者和来自法国的朱莉报告的时候,我一般听这类报告,80%还是能听懂的,不过还是特意去听了一下同声传译的情况。应该说,和专业水准的同声传译相比,还是有些差异的。不过考虑到同学们不见得之前有锻炼的机会,而同声传译的难度又确实极高,所以最后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还是值得夸赞的。

二,提问能力

  我在开这个国际会议之前,在管理学院做了一场1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面向的对象则是学院的研究生们。

  在讲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稍微令讲演者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没有能进行下来,让我这个很期待现场有回应的讲演者有点郁闷——之前我的讲演现场都还是很活跃的。讲演结束时,褚博士的一个研究生提问了我一个问题,下半场赶到的宋教授也提了一个问题。褚博士的学生提问怕是有褚博士安排的嫌疑。

  其实,这样的讲演对于我来说,进行上百次了,我每次都会力求讲演内容和上一次乃至上几次都要有至少30%的不同,所以不会全是“旧”东西,甚至需要幽默一下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这也让我的讲演每每非常自信,自信会有回应和随后的回味。

  后来我仔细考虑为什么现场有点尴尬,也许和军工院校一向的传统有关,纪律性慢慢地就会渗入到每个人的骨髓里去,而纪律性和活跃性之间其实某种意义下是对立的。

  第二天下午的会议我主持一个场次,开始前我特意和前面坐着的两位博士生同学聊了聊,他们的思维都还活跃,也所以,在报告开始后我特意点名让他们俩来提问或评述,效果都还可以,可是如果你不点名,则这样的灵光咋现就不会出现。

  中国学生的老实为很多人所理解,尤其是中国人更加理解,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发言人问:同意的举手!结果大半是没人举手,再问:反对的举手!结果一样没人举手。从这样的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人表达上故意给自己造成的困难。而一个以严谨刻苦为校训的学校,更容易出现这类场景。

  我想,除了羞涩是本色外,锻炼的机会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很多这样的锻炼机会,就一定能够把场面活跃起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69109.html

上一篇:关于中国本土人得诺贝尔奖的大问题,我去年的期待今年就实现了
下一篇:凭此成果我明年有希望得个Ig诺贝尔奖不——第11111个评论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4 罗帆 郭超 钟云飞 王永林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