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怎样才算赢得国际学术声誉? 精选

已有 7960 次阅读 2010-8-3 04:44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很多人愿意提到“国际学术声誉”这样的词,也见过很多人说某某或自己赢得了国际学术声誉。

  到底啥叫国际学术声誉?得有怎样的证据才算是赢得呢?

  俺们不才,也曾经参加过几次国际会议,国际会议有的开得认真,有的开得潦草,也见过国际会议上大家的相互礼貌性的夸赞。另外,也常关注学术界其他方面的动向,了解一些学者声誉的由来。

  比如,在理学界的很多学科上,人们喜欢说“恨因斯坦是国际该领域最著名的三个牛人之一,在她的某篇论文或讲演中,引用了我的文章,认为我解决了世界三十八个问题之一”,或者“认为我为解决世界第九十个问题进行了铺垫性的工作,有很重大的基础性意义。”等等等等。钱伟长先生的成就里就有一个说法是爱因斯坦看了他的论文后很赞,不过这个似乎是孤证。

  而在工程或技术学界,有些说法则是“首先合成了XX晶体”,“根据她提出的理论又合成或发现了多种新材料”,等等。

  在管理科学界,喜欢说的话则是,“在哈佛大学李老大提出的啥啥环的概念上进行了扩展,给出了‘开放啥啥环’的说法,研究了其性质和特点,并随后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应用与推广,取得了很大效益。”

  当然,也有牛的,“首次在管理上提出了‘烂围墙模式’,并获得了著名国际管理学家哈喇子教授的称赞”。

  如此等等。

  又有人说,还有一些客观的指标,比如,SCI论文引用数超过88次,所申请专利已经被某公司高价N百万元购买。还有说法,说我在顶级的“XX学术会议”以及“YY国际论坛”被邀请做大会报告,聆听者包括宇宙科学院院士M人,其中,比牛顿还多两笔的朱顿先生也在场。

  以上这些似乎都是很高的国际声誉。

  但是,似乎每个又都不是那么让人觉得踏实。很多可以找到例外。钱学森先生去世的时候,有朋友扒拉出钱老的SCI论文,说引用率不高嘛。被鸿飞兄嘲讽,说钱老和郭永怀郭老合作的论文有的根本没有发表,只是一个报告呢,可是价值却比所谓SCI的很多论文高多了。

  鸿飞兄博文里好像没好意思再多加上这么一句:您的脑袋被SCI的驴蹄子踢了吧?

  实际上,在我这个很不具备国际声望的科学家伙看来,具备国际声望更多其实应该为该领域国际顶尖的一些学者佩服其工作。比如,让丘成桐夸两句就比发100篇SCI数学的论文要重要得多,原因则是丘同志狂妄到不怎么肯夸人的。中国数学家里他就多次敬佩地夸过华罗庚,冯康,陈省身等三人罢了。【这里的“等”表示列举完毕】

  当然,也不是说丘同志没有夸过别人,可是敬佩地夸和礼貌地夸“你的工作很有意义”那是非常不同的。

  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搞理论物理的,被霍金夸上几回,玩杂交水稻的,被我们袁隆平先生不断夸奖夸奖,这个还是感觉很好的,即便没有得奖,也应该能够体会到兴高采烈是啥意思。

  当然,除了学术上的国际声誉,还有工业上的声誉,一个工艺难题被你搞定了,人家企业不请别人,就单请你去【先给国企领导攻关然后被请不算】帮他解决问题,或者不断来买你的东西,这也是声誉。当这种购买服务,或知识,或产品,成为滥觞,你当然声誉就极高了,而如果国际该行业的老板们慢慢地都这样干,那你没有国际声誉都不可能。

  我多次引用过那句话,一位数学家说(大意):我所以愿意努力做科研,只是为了赢得同行里那几位吝于夸赞的家伙的几声叫好罢了。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声誉,如果这几位“吝于夸赞的家伙”是在国际上的知名人物,那就算国际声誉。而现在很多人总是慌着争取获得领导的夸赞,而领导的夸赞似乎又和你能不能说服他有因果关系,如此下去,忽悠之士当然会风行于神州。至于怎么说服领导,那就要研究一下领导的胃口究竟偏向于吃啥了,能影响领导口味选择的忽悠之士乃最佳者。

  我看方舟子同学的微博上说中国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就几个而已,这个数字有点说少了,我觉得,怎么也得有几十个吧。不过,您要让我指出来,我还真指不出这么多来,毕竟自己对于国际声望学者的知识太有限了。

  也许您能多说几个出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49519.html

上一篇:牛顿“巨人肩膀”那封信之前胡克的来信
下一篇:因为评述钱伟长先生而挨骂,我活该吗?
收藏 IP: .*| 热度|

24 武夷山 罗德海 王晓明 李小文 刘建彬 刘锋 梁进 陈绥阳 赵明 孙学军 朱志敏 周春雷 孙根年 王启云 苗元华 张天翼 李志俊 王永林 刘广明 伍松林 郑永军 aichengzhang ysliysli micalhe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