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大会报告与分组报告的不同

已有 11328 次阅读 2009-9-29 14:38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做学术会议中的大会报告是不少学者的期待和希望,这似乎表明着至少在某个圈子内获得了高度的认同,我觉得学者有这样的追求非常可以理解。事实上,国内的有些科研单位甚至把员工是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邀请做大会报告作为考核年度优良中差的标准之一。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这个大会报告和非大会报告的差别基本就是顶尖数学家和一般数学家的差别了。

??比如,著名的陈省身先生就被邀请做过1小时的ICM大会报告,而在中国老百姓中更为著名的陈景润则被邀请过做45分钟大会报告(最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后来,到了2000年中国自己开始办数学家大会时,因为有东道主的方便,一下子有十余个中国数学家做45分钟报告,这一点到今天都有争议,觉得中国的数学家们有点太过分了。但是,也仅仅是45分钟报告而已,似乎自陈省身先生之后,1小时报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中国学者,据说下一届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数学家会议上,来自中国山东大学(我的母校)的数学家彭实戈教授被邀请做1小时报告,不过,因为还没有实施,所以,还只是停留在要做而未做的状态,目前不算。

??因为数学家们都认同国际数学家大会,所以在这里做个大会报告大家就觉得基本上是顶尖数学家了。可是,在其他不同领域的学术会议上,就不一定了,因为不同会议的组织者相互看不起对方的会议,当然也不认可在对方会议上做大会报告的人就一定是这个领域的牛人。

??不管怎样,在每次的学术会议上,大会报告总在这个小圈子里会为更多人所关注。所以,甚至有不少学者会争夺这个大会报告的权利,争不上生气甚至反目成仇的情况我也是听说过的,可见其敏感和重要。

??这次我参加的韩国会议,俺们算是作为ISCEM的联合主席(Co-President,一共三位)做了一个大会报告,不过时间倒是不长,只有25分钟多一点。

??在上午开始讲的时候还没有太多感觉,下午,到了非大会报告阶段,发现听的人明显减少,可能上午来的人因为下午有其他事情就出去了,会场就显得稍微冷清了些。这让我也一下子觉出似乎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确实是不太一样。不过,这个会议国际学者就十几位,而大会报告也不是经过刻意遴选的,而是直接就让三位Co-President做,不具备竞争性之后的光荣,我也不愿意直接去宣扬。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会想着在开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大会邀请报告的事情来。

??我们遴选大会报告的方案基本上是这样的:

??1,理论和实践领域都需要容纳;

??2,预警与应急方面都需要涵盖;

??3,理工与人文学科都应该包括;

??4,行业和领域应急也不可或缺;

??5,确实在年度做出了比较棒的研究成果。

??这样,以如此标准来邀请相关学者就成为一个比较重的任务。

??我们准备邀请西南财经大学的冯俏彬教授,因为她满足理论、应急、人文、领域这四个要求。还有其他诸多原因,我随后会在这里专文说明。

??我们准备邀请武汉理工大学的罗帆教授。罗帆满足实践、预警、理工、行业的条件,又极其有思想,科学网的文章上可以看得出来。她来做这个报告是肯定恰如其分的。随后也会在这里专文说明。

??我们准备邀请河南理工大学公共安全研究的夏保成教授,夏教授满足理论、理工、行业的特征,而且夏教授去年初来北京参加我们举办的第二届会议,他们编撰的四本安全领域的著述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公共安全领域是比较早做出工作的学者之一,他目前也是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专家组的副组长,加上河南理工又有一个煤炭的行业背景,所以,夏教授的工作涉及到的领域。随后还会在这里专文说明。

??同样,王性玉教授一直在金融和经济风险领域做研究工作,最近的几年也一直在进行积累,所以这次会议将邀请他就这方面的工作做个介绍、评述和展望。

??.......

??因为国内目前应急管理的会议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收费极高的那类商业性质的会议,而我们坚持做学术性兼顾应用的会议已经有了几年时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朋友,所以我一直在坚持,现在有北京城市系统工程中心的帮助,有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支持,加之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计雷先生和佘廉教授一直的扶持,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倡导理论研究、积极促进成果应用与实践方面做出在国内的独特贡献。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258654.html

上一篇:韩国大学食堂服务员的口罩是这样的
下一篇:我将在开封会议上报告“应急机制设计理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