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非”人的几种不同称谓—电影《画皮》比原文内容丰富多了

已有 5818 次阅读 2009-1-28 23:37 |个人分类:艺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可能有人会说,你怎么老是比别人慢一拍啊,不管是评电影还是评电视剧什么的。

  主要是我看得晚,这不,我这次看了电影《画皮》,前段时间《赤壁》(下)上映,(上)我是看过的,可是对于这个(下)就是在目前提不起看的兴致,上周让我爸爸妈妈去看了下,爸爸回来说,吴宇森真能“造”钱啊。我也就不想现在去看了,等有了DVD,就看这个版本吧。

  《画皮》在聊斋中也是个老故事了,在看完电影之后我又重温了这个故事,发现电影的《画皮》内容要丰富多了。

  中国对于“非”人的东西有几个不同的称谓:

  1、神系列(基本属于世袭)

  2、仙系列(可以修炼的来)

  3、佛系列(包括观音、金刚等)(需要历经磨难才可成佛)

  4、妖

  5、孽

  6、怪

  7、鬼

  8、魔

  9、祟

  10、精

  还有其他的称谓,不过这里列举的也不算少了,其中,前三者属于正面形象,而后面的基本属于负面形象。

  蒲松龄的贡献就在于把一些“精”给美化了,同时在他的专著中受到美化的还有鬼和妖。

  《画皮》中的那位属于妖的范畴,所以在原著中不如“精”更可爱些。电影增加了独行侠庞勇(与王生是以前的患难朋友),专业除妖的世家小妹,以及爱这个女妖的另外一个男妖,别的角色就都是辅助角色了,不太重要。

  不过电影里的妖最后可爱了一下,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人类的爱情。这一点是按照蒲松龄的其他作品的痕迹进行了改编,也还符合其他作品歌颂妖精的原意。

  电影里的故事一般,不过几个演员演的还算过关,也就部分弥补了故事性不够强的不足了。

  “妖”比人好,这一直是聊斋里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在蒲松龄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状态,而且这样的主题在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在的“人”也有不少理论上应该比“妖”在道德上好一些,而实际情况却远远不是的那么一批。

  弘扬“聊斋”作品精神,提高当代人的素质,尤其是超高级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是《画皮》之后应该让大家想到的一个结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211986.html

上一篇:韦小宝能在熙朝混下去的原因
下一篇:科学网上的“游客”出言不逊时应该怎么办?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