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科学家精神之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精选
2023-6-6 16:48
阅读:11629

一,袁隆平

袁隆平始终认为,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归功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归功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袁隆平50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科研阵地,白天做的是杂交水稻实验,晚上做的是杂交水稻的梦,但他从不把杂交水稻研究作为搏取功名的筹码,而是把它作为奉献的平台,总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新的起点。袁隆平的名字如今被估值超千亿元,但他对此淡漠超然。袁隆平心无旁骛地坚守自己的科研责任田,即使后来担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事业上。在袁隆平看来,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

袁隆平2.jpg

二,王选

19751993年的18年间,王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激光照排研制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王选曾读到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句话:“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他又在后面加了一句:“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

   王选平生有三大快事,一是为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冥思苦想、辗转反侧,忽然一天半夜灵光一现,问题迎刃而解;二是苦苦开发的产品终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三是发现了年轻的帅才、将才并委之以重任。王选认为这些幸事所带来的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

王选常用《颜氏家训》中“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这句话来说明自己对名利的态度:“我做不到上士,但至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一直支撑王选的,是“汉字的信息化处理必须由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完成”这一坚定信念,是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功成名就后,王选把获得的奖金或捐献,或设立基金奖励青年人才,总共有上千万元,自己却一直俭朴节约,手稿大多写在废纸背面,手表修了多次也不肯买新的。王选虽然是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常用的名片上却只写着“北京大学教授”这一个头衔。

王选2.jpg

三,钱学森

在导弹、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上,在每一次重大发射试验时,我们都能看到钱学森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胆识和气魄。在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过程中,是重点发展导弹还是飞机这一事关国防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上,钱学森再一次表现出敢于担当的勇气,他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技术和战略的角度认为中国应该重点发展导弹。

即使1982年退出国防科技一线,钱学森也没有颐享天年,而是迅速转变科研方向,转向一个更加广阔,但充满荆棘和风险的新领域—社会科学。他没有考虑新领域的研究是否能够带来如“两弹一星”的“功名”,或是在未来崎岖的研究道路上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只考虑国家民族的未来,执着地按着自己认准的方向勇往直前。他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以指导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诸如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及世界社会形态等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将一个大科学家的担当与奉献精神展露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他高度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钱学森3.jpg

四,邓稼先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人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杨振宁在《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中写到: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中国人站起来了”可能是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他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杨振宁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中写到: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科技创新是具有高度“正外部性”的活动,每一项重要成果诞生后,在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提升技术配套能力、生产效益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同时,必然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与此同时,作为创新主体的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名利”必然是有限的。当前的形势,急需科学家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能够“沉住气”“静下来”“钻进去”,瞄准世界一流,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邓稼先.jpg

五,杨振宁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2004年,82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200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相关专题:谈谈科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13907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