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关村二小的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后,有诸多可能造成翻转的因素,但是,基本事实却冷冷地立在那里,那就是“垃圾桶确实扣到了头上”。
其实,有这样一个事实就足够了,至于其他如“这孩子原本在其他班级的时候也曾欺凌别人,这次是换了班主任才获得如此后果”等等,说明的问题其实依然是学校层面上的——为什么得势于班主任就能当小霸王,失势就要被欺负?这必定是学校出了问题,而不是家长或学生本身。
更加不幸的是,中关村二小的校长和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只是觉得“玩笑开大了”,而且也在同学和学校层面消除影响,希望取得社会的理解,甚至为此还特别请了心理学家进行咨询和抚慰。
谬矣!
校长其实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当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式的矛盾化解策略出现冲突时,我们的校长依然不懂得去理解前者,而径直按照后者去习惯性地处理了。
西方对于孩子的奖励或者惩罚往往都是就事论事的,而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哪里可能不犯错呢?所以,随后的关小黑屋、公益劳动等都成为相应的惩戒做法。
中国的处理往往是将其微观化宏观,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对于一件事情真相和发生逻辑的追逐变成对于个人品质的一种拷问,比如,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同时出现在校长室的时候,校长一般不去关注细节,而会各打五十大板——难道被招惹的你就一点错都没有?为什么人家招惹的是你而不是他人?等等。
中国,乃至东方或亚洲的文化大约是这个样子,很难“就事论事”地去讲是非,而是将“是非问题”上升为“品德问题”,把冲突的双方都按照完人去要求,随后那必然是都有过错,这样,不管是雷霆暴雨的批评还是春风化雨的抚慰,都是站在评判者角色上的校长或老师随意可以选择的方式了。
这也正是中关村二小的校长感觉委屈的原因——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处理学生间冲突的,都是大家各自反思,然后恢复到元初状态。
糟糕的是,这次的孩子产生了更大的反应,而家长又准备较真一把。
如果您看过电影《刮痧》应该知道中国式的孩子培养模式在西方遇到的不适与冲突,当面教子背后训妻的传统做法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一样有尊严,不应该被当众训斥,而中国家长的心目中,当面教子刚好是显示自己家庭有教养的表现。
这是不同文化的冲突,更是科学思维的冲突,后者更加讲究就事论事,而不是过多地将事件原因归结到个人品质或者环境上去,而是找到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逻辑,然后将悖逆正常逻辑的事情进行处理,不去“差不多就行”,不去“和稀泥为主”。
如果我们将情和理两个因素都放在这个事情上,就会发现中国式处置是情先理后的,而西方式做法则是理先情后的,一旦讲情,那就很难再问是非;一旦讲理,就必须有个对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