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2:方法

已有 315 次阅读 2024-5-6 08:47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2:方法

从科学的角度来论述“方法”的内涵,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或遵循的途径。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遵循某一道路,亦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必须按一定程序所采取的相应步骤。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实际过程,掌握发展变化的科学真理,为人类谋福利,这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但要实现这个目的,必然要进行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统称为方法。安全科学方法也主要来自于实践或间接来自于实践。

方法两字非常简单和常见,但方法的内涵是有结构的。一般说来,方法由五种要素构成,即目的、知识、程序、格式和规则。这五种要素在方法中各占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方法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这五要素的功能为:

1)目的是方法的灵魂,它决定着程序、格式和规则,其他要素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并随着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2)知识是方法的基础和依据,它为目的、程序、格式、规则提供经验和理论,并可以直接转化为方法。

3)程序是实施方法的过程的规定,它标志着方法所经过的途径。

4)格式是目的由一程序过渡到另一程序的中介和桥梁。

5)规则是方法中诸要素的法约,它规定着方法的适用范围,从总体上全面规范着主体行为。

作为安全科学方法,同样具有上述的五要素功能和特征。

1 方法的构成要素图示 

方法的整体虽由上述五种要素构成,但在现实的方法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显现出五种要素。有些方法中,几种要素融合在一起,有的突出这几个方面,有的突出那几个方面,有的表现为知识,有的表现为程序,有的表现为格式,有的则表现为规则,从而使方法的结构形式呈现多样性。在讨论安全科学方法的五要素时,也同样不必面面俱到,应根据具体问题有所侧重和取舍。

正确的方法来自实践。方法只有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认为方法是主观的自由创造,那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了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因此,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方法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方法在科学认识上也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方法的主要作用如下:

1)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但都是客观世界在不同方面的实际过程,人们的思维要理解这些过程,就必须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研究这些对象的方法,从而为这门科学指明研究方向,促进这门科学的发展。实际上现有很多安全科学的分支都是方法上的学问,如安全评价方法、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统计方法、安全比较方法、事故调查方法等。

2)建立科学理论的方式。一般说来,科学研究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组成研究对象,提出与构造科学理论,检验所获得结果的真理性,科学研究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方法的问题。例如,安全检查表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做法,从方法学的角度提升该做法,它也是一种用于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的系统方法。

3)说明知识的内在机制。所谓知识的内在机制,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变换的关系,或者说是方法和理论的关系、方法和方法的关系。例如,事故树分析等方法就表达了事故的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和底事件的各种内在关系。

4)形式化方法的出现。方法有其内容方面和形式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方法的形式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形式化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上升到新的高度,它已成为人们认识科学真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广泛推广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就是一种形式化的方法。

5)科学在不断发展,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各种新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组合和嵌入。方法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它正确地说明各门科学中的新现象,而且表现在它能够确定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从而引导人们的认识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方法的五种主要作用可用图2扼要表示。

2 方法的五种主要作用图示

 

参考文献:

吴超. 安全科学方法学[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吴超. 安全科学方法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2813.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1:引言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3:方法科学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1 郑永军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