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
职业安全人应以业界之外的广大人群为影响对象 精选
2020-3-8 13:07
阅读:3218
标签:安全科普, 职业安全人, 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

职业安全人应以业界之外的广大人群为影响对象 

 “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这是美国狂热安全主义者Lorenzo Coffin于1874年提出的。Lorenzo Coffin是促使美国1893年制订《铁路安全生产法》的先驱(见:杰费里 R 麦金太尔著,王永刚译. 安全思想综述[M]. 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7: 21.)。这句话非常朴实易懂,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哲理,也有安全方法论的深层意义,安全必须依靠所有的人,也是所有人的事。同时,这句话也是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直白表达。本人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短文中,把“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这句话归纳为安全工作的公理之一(见:吴超.安全工作十公理[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2(12):58.)反思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很多职业安全人还是脱离不开“人以群分”的规律,他们更愿意在职业安全人中组群和聊天及相互施加影响,我就加入了十多个职业安全人的微信群,其它安全培训和学术会议也是一样的,职业安全人总喜欢自己聚在一起。显然,这是由于他们有相同职业和共同语言等因素所促成的。但这种习惯却忽视了职业安全人真正的使命,职业安全人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要影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承担起安全的义务和享受安全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安全工作效果和提升整体安全水平,同时职业安全人本身才得以摆脱难以承担的重负,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安全与其它行业或专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基于此,职业安全人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和能力,就是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能够用安全科学原理去影响提升广大非职业安全人群的安全素养、能力和水平,去转变和提升广大领导、企业员工、普通人民群众等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

那职业安全人如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呢?这是延伸下来的另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这里简单举例说几句。职业安全界知名的人士曹贤龙在微信刚出现不久,就创建的“安全影响力”微信公众号,他年纪不大却做出了很大的影响。本人2005年在高校创建《大学生安全文化》课,并建成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大学生安全文化—智慧树网 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49529#teachTeam  );2007年5月13日在新浪网开设了“安全文化点滴”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fetyculture,从2011年1月26日以后转到科学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并当做业余兴趣一直更新着。这些就不多说了。

提升安全影响力和践行“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的公理,大家都会想到,其重要途径之一是做科普。我们从学科建设的高度,首次创立了安全科普学的框架(见:王秉, 吴超. 安全科普学的创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24): 248-254.)。

该文章目的是为促进安全科普学研究与发展,提升安全科普实践效果。针对目前学界对安全科普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学科建设高度,开展安全科普学的创建研究。首先,从安全科学视角,基于科普的定义,提出安全科普的定义;其次,提出安全科普学的定义,并深入剖析安全科普学的内涵;最后,系统探讨安全科普学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基础5个学科基本问题。安全科普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科普规律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其研究可为安全科普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安全科普是以提高公众的安全素质为目的,以公众与社会的安全科学需求为导向,运用通俗化、大众化及公众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与技能、倡导安全科学方法、传播安全科学思想、弘扬安全文化与树立安全伦理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科普具有安全教育功能、安全科学功能与安全文化功能等5项主要功能。2)安全科普学是以不断提高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保障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提升大众的安全素质为出发点,以安全科学和科普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大众及社会的安全科普需求为实践基础,以安全科普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为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与探讨安全科普的定义、内涵、特征、功能、过程、原理、技术、方法、保障体系、作品创作、管理及效果评估等,以揭示安全科普规律,从而指导安全科普实践活动的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3)通过分析安全科普学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基础5个学科基本问题可知,安全科普学的研究范围明确,学科特征独特,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丰富,学科基础坚实,其具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所有条件。

此外,安全科普学的外延及学科体系的完善问题、安全科普学的应用实践,以及安全科普学方法论等众多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在此,呼吁更多的研究关注并投入安全科普学研究。

更多相关论文:

雷雨,吴超.安全数据素养的作用机制及其促进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09):192-197+207.

章雅蕾,吴超,王秉.安全情报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人员的必备素养[J].情报杂志,2019,38(03):33-38+113.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素养:图情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07):35-41.

Bing Wang, Chao Wu, Lang Huang. Data literacy for safety professionals in safety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basic questions and answers[J]. Safety Science,2019, 117: 15–2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122239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