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于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经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间维度影响人类和其他物种最佳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因此成为确定生存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条规则适合于所有生物,人类也概莫能外。如果缺少了时间维度,要阐明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简直是不可能的。时间让个体从梦中醒来,构成生活的每一天;时间使人类生活和所在的世界变得鲜活、有意义。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时间便为我们提供了渲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画布。个体的思考、情感和行为无不受到时间的影响。
西方人对时间的线性理解和体验也许是一种错觉,至少根据一些物理学家的观点,他们承认自己不理解时间的结构。在大多数物理学家的时间理论中,时间往往被视为如同空间一样的维度。由于时间在物理上是无形的,但又受到物理事物的影响,因此,物理学家认为如果未目睹事件的发生则难以解释时间。作为具有高级抽象能力的有机体,人类能构建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构,从而使自己在抽象、无形但异常重要的时间中遨游,并在时间背景中思考自身、他人和世界,可以借助与时间的关系来阐明社会生活、商业贸易、经济发展、人际沟通等。
时间取向
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区分的文化都认为,当前时刻把过去和未来分离开来。但是,个体一般具有占主导地位的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或未来时间取向。个体在说话和书写中,提供了有关时间取向的线索。心理学家认为,特定动词时态的频次是个体时间取向的指标。在研究中,分析采访录音的动词时态的频次,是研究时间取向的常用技术。一些研究者设计问卷让被试选择哪些句子能最精确地描述其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被试基于现在时态的句子讲故事,然后按照主题的时间取向对故事进行归类,从而了解被试的时间取向特征。
(一)关注过去或过去现在
对时间态度进行归类,包括各类时间取向特征。他们发现,过去取向是时间焦虑个体的典型特征。相关特点包括控制时间的需要、思考未来的不安、对时间流逝的焦虑等。这些个体通常坚持时间表和常规价值观。研究者发现,过去取向经常与心理幸福感有关,也与问题解决、延迟满足缺陷、自我控制差有关。医学研究者也发现,与控制组相比,抑郁症患者更沉浸于过去。抑郁症患者通常对未来无望,他们在思考过去时间时比非抑郁个体更能延展到过去。Braley和Freed(比较了精神科门诊患者和控制组个体,发现门诊患者多为过去现在取向,而控制组更关注未来。所有个体看待过去的方式,均受到他们对现在如何解释的影响。Schkade和Kilborne研究了事后聪明偏向,即基于事后结果对过去的重新解释。研究者发现,当被试对结果感到惊讶或失望,以及结果是消极而非积极时,更可能发生事后聪明偏向。这些发现意味着,事后结果可能粉饰了个体对过去的看法。无论个体的主要时间取向如何,消极的过去经验可能作为一种危险的暗示,并促进风险规避行为的发生。在一项投资决策的模拟研究中,Thaler和Johnson发现,之前赢过的被试作出的决策与之前输过的被试截然不同。这些发现表明,在经历过去成功冒险的经历之后,个体增加了对后来冒险的容忍度,而在过去失败的冒险经历后,降低了对风险的容忍度。正如Tversky 和Kahneman所指出的,如果个体没有消极事件的历史或回忆,他们可能预期事件的概率较低。如果早期回顾了失败或消极事件,个体更可能考虑或缓和下跌风险。一个既有消极投资经验又是过去取向的个体,可能更被认为会回避风险,但是目前该领域并没有实证研究支持这个假设。
(二)关注未来
心理学家传统上均承认个体关注未来的重要性。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认为,期望未来事件是个体行为和决策的重要特征。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意味着满足低层需要(如食物和安全)时的现在取向,以及达到高层需要和自我实现时的未来取向。与过去取向的个体相比,未来取向的个体不仅可能情感健康,也更可能自我满足和自我控制。Braley和Freed发现,与关注过去现在的门诊患者相比,关注未来的患者更容易表达对自己的满意。当询问其理想的时间取向时,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的个体不存在差异,均偏爱未来取向。未来取向与应对技巧、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有关。如果未来取向者不能感知到现在向未来的流动,也可能是不健康的。Braley和Freed发现,具有极端未来取向的控制组更可能对自己不满意。Braley和Freed认为,如果时间取向者过于关注未来,就无法与现在保持足够的联系,以建立适宜、有意义的连续感。这个发现表明了建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重要性。Calabresi和Cohen在对时间态度的划分中认为,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者的典型特征是时间占有欲,相关特征还包括时间贪婪、对时间流逝的懊恼、无法容忍浪费时间、对思考过去不感兴趣等。
对乐观或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的自然偏向会影响个体对未来的看法。行为经济学家认为,投资者对预测未来过度自信,过于依赖过去来预测未来。个体在形成对未来的期望时依赖其过去,但是过去仅在某种程度上支持未来的期望。个体对未来的考虑越深入,乐观偏见可能越严重。由于存在乐观偏差,成人在具有过去消极经验的情况下,也可以发展出持久的积极未来期望。因此,他们更乐意假设长期投资具有高风险。
计划活动是一种控制未来的手段。实际上,“计划活动经常夸大对未来事件的控制感”。因此,计划助长了个体对未来事件的过度信任感。个体对消极过去经验和乐观期望的力量进行权衡。但是,尚无研究把时间取向和过去经验与未来期望进行整合。另外,研究者已确认时间取向和生活节奏之间存在相关。A型人格者不仅步调快,而且沉浸于对未来的期盼。研究者发现,较快的时间节奏更可能与未来取向有关。Wyrick发现,过去取向程度越严重,时间节奏越慢,Frederick在过去时间取向和快时间节奏之间发现了显著的相反关系。
时间人格
纵观时间心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时间心理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从纯粹时间知觉模型建构到对整个时间认知范畴研究,从单一的时间认知研究到认知人格研究的一体化,从纯粹的现象分析到系统学科的建立,并将时间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结合起来,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大师们未涉及的人格的时间维度的差异研究。根据国内外有关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时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热点问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时间知觉与意识,主要研究时间知觉和意识过程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了意识过程的时限和时间整合问题,其中,时间知觉与意识时间知觉即“知觉到的现在”,和时间估计不同,它强调的是离散的心理事件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其上限约为3秒钟)才能形成知觉上的整体。这种时间知觉就是意识的限度。②时间认知的脑机制,主要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和脑成像技术,探索时间信息加工的时程和脑功能定位问题。③时间人格研究,主要研究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例如,探讨时间洞察力的内涵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及其应用。
时间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基本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每个人在时间上的机会是相等的,但对待时间的态度、看待时间的价值、管理和规划时间却是不同的。个体在对待时间的态度、看待时间的价值,以及管理和规划时间的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就是时间人格(time personality。国内研究者把时间研究和人格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时间人格研究。对时间人格的研究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间人格有多种表现,比如,有的人守时,有的人爱迟到;有的人善于规划时间,有的人浪费光阴;有的人急性子,有的人很拖拉……时间人格关注时间背景下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差异,是个体对时间情境稳定的适应倾向及能力特征。时间人格研究是探索人性的基本途径之一,研究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研究人在时间人格上的共性与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本性。时间人格研究也为管理、营销、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生产、生活时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摘编自吕厚超著《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一书。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属于时间人格(time personality)的范畴,不仅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时间维度,还包括认知、情绪、行动或行为倾向等内容。在个体所经历的时间事件中,有些时间事件可能是情境性的,属于状态性时间洞察力,而另一些时间事件可能是相对持久的,属于特质性时间洞察力;后者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属于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本书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以实证结果论证了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理论构想;编制了青少年时间洞察力量表;检验了时间洞察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用实验法验证了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心理加工特点;并探讨了个体或群体在时间洞察力上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时间洞察力的特点、形成机制和规律。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528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