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浙昆
温柔的毒物(2)——马兜铃和鱼腥草 精选
2025-4-20 09:53
阅读:4490

       20世纪50年代巴尔干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一群肾病患者,这些患者首先出现贫血、虚弱、古铜色皮肤并最终发展成为肾衰竭,需要终生透析或者进行肾移植。医生们大惑不解,开展了遗传学、环境背景和病毒感染等多方面的研究,但始终不得其解(Dauncey and Larsson, 2018)。

       1991年,比利时的医院来一群女性的肾衰竭患者,这些患者都和服用减肥药有关。溯源发现这些患者服用的减肥药中,原本应使用“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图1 左)的配方被错误替换为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图1右)。这场医药事故最终导致其中至少70名患者需要进行肾移植Dauncey and Larsson, 2018)。

截屏2025-04-20 09.28.10.png

 图1 粉凡己(Stephania tetrandra)(左)和广凡己(Aristolochia fangchi)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这个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减肥药所用的粉凡己是从中国进口的,两种植物的中文名叫凡己,有些药商想当然地把广凡己当作了粉凡己进口,才导致了这起事故。也正是这起事故,也让科学家们认识到马兜铃酸是一种会引起肾衰竭的有毒物质(Dauncey and Larsson, 2018)。

        比利时的这个病例意外揭开了困扰巴尔干地区半个世纪的医学谜题。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肾衰竭和马兜铃酸是否有关系呢?调查发现,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农村有利用自己种植的小麦烘烤面包的习惯。而欧洲马兜铃(Aristolochia clematitis)(图2)常常混生于麦田中,马兜铃的种子随着小麦混入面粉中,让面粉中含了有毒成分,引起了中毒。对患者样品的检测也发现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原因真相大白(Dauncey and Larsson, 2018)。

欧洲马兜铃.jpg

图2 欧洲马兜铃(Aristolochia clematitis)照片来中国植物图像库

        这两起病例中的马兜铃又是何方神圣呢?马兜铃是马兜铃科植物,全球马兜铃科有600种分属于8属,它们多以草本,藤本为主,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南美洲较多。我国有马兜铃属(Aristolochia)、细辛属(Asarum 、马蹄香属(Saruma)和线果马兜铃属(Thottea)等4属,约70种。马兜铃科植物的花非常有特色,他们的花被合生成管状,基部常膨大,或劲直或各种弯曲,檐部展开或成各种形状,花的颜色艳丽而常有腐肉味(图3)。

Aristolochia gigantea.JPG

图3 大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grandiflora

        马兜铃科植物在我国被药用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如木通马兜铃的茎入药称木通,马兜铃、北马兜铃和木香马兜铃的果均称马兜铃,茎称天仙藤。上面提到广防己的块根,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马兜铃科的植物普遍含马兜铃酸类(Aristolochic acidsAAs)、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s)等硝基菲类化合物在作为药用时,千万要小心,未经科学地评价,最好不要使用。

DSC_5987_副本.JPG

图4 蕺菜(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鱼腥草学名叫蕺菜(Houttuynia cordata)(图4)是三百草科(Saururacea)植物,由于含有癸酰乙醛(Decanoyl acetaldehyde),使其有一种浓烈的鱼腥味,故名鱼腥草。鱼腥草在西南地区被叫作折耳根,是西南地方非常流行的蔬菜和调味品,叶和根都能食用,或单独凉拌,或与腊肉烹炒,在贵州甚至被做成冰激凌。折耳根的腥味,是很多人的口中的香味,对于我而言折耳根味道就是臭虫压碎散发出来的怪味,别人眼中的美味我是无福消受。记得在墨脱考察的时候,蔬菜奇缺,而折耳根却到处都是,伸手可摘。有一天晚上我们唯一的一道菜就是折耳根拌豆瓣酱,那天晚上我是下了决心要学会吃折耳根的,可是折耳根一到口中,感觉像是一口咬碎了一堆的臭虫,怪味刺鼻,难以下咽,只有放弃。则耳根是西南人民的最爱,2023年贵州折耳根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西南地区人们普遍喜食折耳根,网友们将西南三省,戏称为折耳根文化圈,在西南不会吃折耳根,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西南人。

        鱼腥草也是一味常见的中草药,被称为广谱抗菌的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中医认为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病症。 “非典期间,鱼腥草是卫健委推荐的种抗 SARS 中药之一,认为鱼腥草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等。鱼腥草还被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高饲料转化率,提升家禽生产性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家禽生长发育,改善机体健康(梁燕等,2024)。我在日本游学时,曾听说日本人用折耳根做茶叶。

        有一阵子坊间传出鱼腥草含有一级致癌物质——马兜铃酸,不能食用。用鱼腥草(则耳根)做的针剂也被暂停使用。这深受西南人民的则耳根,还能不能食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折耳根的确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进入人体后,经过体内的代谢过程,部分会发生代谢,转化形成马兜铃内酰胺类 ( aristololactamAL)   碱。马兜铃内酰胺是一大类化合物的统称,除了是马   酸在肝中的代谢产物外,又作为一种独立成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外细胞实验已经证明,马兜铃内酰胺中的AL-I具有肾细胞毒性,可造成 DNA 突变,肾间质纤维化等危害。然而,并非所有的马兜铃内酰胺( AL 都具有毒性,有毒成分是马兜铃内酰胺IAL-I),而鱼腥草中发现的是马兜铃内酰胺BⅡ,真正有肾毒性的马兜铃内酰胺IAL-I)在鱼腥草内并没有被发现(高琳等,2021)。

       我们既不能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也不能对食品安全置若罔闻。食用则耳根没有危害,对于折耳根文化圈的人们不啻是一句福音。

 

参考文献

1. 梁燕等,2024. 鱼腥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家禽养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饲料研究,2024(3):45-49

2. 高琳等,2021.鱼腥草干细胞毒性及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21,46(8):1923-1930

Dauncey E. and Larsson S.,2018 Plant that kill,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poisonous plants, Royal Botanica Gardens, Kew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浙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727-14826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