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
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为什么要去研究“世界茶的起源地”?
2025-7-23 21:02
阅读:536

小拓:甄妮,我很好奇,为什么要研究“茶的起源地”,就算起源地在中国,那又怎么样?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因此掌握国际茶市场的话语权呢?或者处于垄断地位呢?

甄妮:的确,在十九世纪之前,我们国家的确处于国际茶叶市场的垄断地位。中国茶叶在英国曾经是贵族的标配。还记得波士顿倾茶事件吗?你知道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件,这个事件和我们中国茶叶有什么关系吗?

小拓:好的,我先查一下文献,稍等。

大智:我刚刚推荐的邹元辉的“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一文中,提到了一个线索“世界各国种茶的历史,追本溯源,过去无不认为是中国,但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自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后,便有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从此以后,世界上掀起了茶的起源争论。”

小拓:印度的野生茶树?谁在什么发现的?我看看——“这场争论自英国人勃鲁士(R.Bruce)在1838年印发一本小册子,列举他在印度阿萨姆发生野生茶树,因此宣称印度是茶树起源地。”

大智:邹元辉发现这场争论持续的事件还很长,还形成了四个学派。一是坚持派、二是印度派、三是两源派、四是多源派。

小拓:大智,你是什么派?

大智:我看了下,我比较认同“多源派”。邹元辉发现这个多源学派以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William H.Ukers)为代表。他在1935年出版了《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中主张,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茶区都是茶树的原产地。英国艾登(T.Eden)在1974年写的一本《茶》(Tea)书中,基本上附和这一观点。你呢,小拓?

小拓:我觉得说得都有一些道理。比如“两元派”。邹元辉说这个两元学派以印尼茶叶分类学家科恩司徒(Cohen Stuart)为达标。他在1919年的著作中主张,茶树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原产地:大叶种原产印度,小叶种原产中国”。甄妮,你怎么看?

甄妮: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先从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角度先把茶树的品种、命名搞清楚,不然看似都在讨论“茶”,其实说的不是一个“茶”。比如有的人认为茶很像牛屎味道,喝起来很苦涩;有的人认为茶很香很甘甜,他们可能喝的就不是同一种茶。争来争去没有意义,用客观事实和科学实验说话更有说服力。

小拓:有道理。

甄妮:你看,邹元辉在论文里也提到了,在旧中国,很少有人研究茶树原产地问题。直到1922年,吴觉农先生写了一篇“茶树原产地考”,发表在《中华农学学报》第37期的《学艺》栏。邹元辉认为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地反驳外国某些人对茶树原产地地偏见,并根据大量事实,证明茶树是原产于中国地。

大智:你们看“坚持派”,这个学派就是坚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这个学派的国际学者众多,比如法国金奈尔(Decandle Genine)1813年的《植物自然分类》。美国瓦尔茨(Joseph M.walsh)1892年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俄国勃列雪尼德(E.Bretscheider)1893在《植物科学》,英国哈勒(C.R.Harler)1964年德《茶的栽培与贸易》都坚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事实。

小拓:“印度派”的国际学者也有。邹元辉也列举了一些,除了1838年英国的勃鲁士(R.Bruce)的小册子,还有1877年的英国贝尔登(Samuel Baildon),著有《阿萨姆的茶叶(Tea In Assam)》,此外印度、日本、美国也有学者附和。

甄妮:他们坚持的依据是什么,可以测量、测度或者推导出“茶树原产地”的依据是什么?

小拓:哈哈,我理解甄妮为什么说“数据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可数的,可测量,可测度或可证明和推导的信息的记录了“。就像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茶树原产地“问题,四个学派都需要拿出自己的数据,而且是科学数据,也就是可以通过反复实验验证,而且可以证伪的数据。

甄妮:这也是为什么”数据挖掘“一开始兴起于”知识发现“领域 ,而数据挖掘需要与可拓学结合,突破”知识发现“,因为它需要甄别筛选茶树原产地的数据,发掘蕴含其中的茶树原茶地科学研究的规律,或者地球上茶树生长运动的科学规律,并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客观记录茶树生长运动的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提炼茶树生长运动的运动规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49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