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寻找茶树原产地

已有 238 次阅读 2025-7-22 15:36 |个人分类:可拓青创联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甄妮:陈椽先生在《茶叶通史》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小拓:传说“神农”时期(大约公元前二三千年),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现野生茶树,并用茶作为解毒药物。

大智:前面带大家逛故宫茶世界(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4082.html)时已经讨论过。

甄妮:其实没有讨论清楚,只是通过故宫茶世界线上网站发现了浙江省考古到的6000年前的人工种植的茶树根线索。

小拓:是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茶树原产地”问题,而不是“茶树种植起源”问题。

大智:既然浙江省考古发现茶树种植起源于6000年前,那就可以推导出我国至少6000年前就有野生“茶树”。

甄妮:可以推导出:通过考古发现,我国在6000年就发现有野生茶树,并带回住处附近种植。

小拓:没问题,可以推导出这个结论。

甄妮:我记得陈椽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就是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小拓:的确,我查了一下:1979年,陈椽、陈震古在中国农业科学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文章。

image.png

小拓:等一下,不仅如此,1981年,陈椽先生又发了一篇论文“再论茶树原产地”,还有很多相关主题论文,一起来看看~

image.png

[1]陈椽,陈震古.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J].中国农业科学,1979,(01):91-96.

[2]吴觉农,吕允福,张承春.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J].茶叶,1979,(01):5-11.

[3]陈椽.为茶树原产地再进一言[J].茶业通报,1979,(Z1):57.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79.z1.011.

[4]陈兴琰,陈国本,张芳赐,等.我国的大茶树[J].湖南农学院学报,1979,(03):55-63+89-92.DOI:10.13331/j.cnki.jhau.1979.03.011.

[5]钟渭基.四川野生大茶树与茶树原产地问题[J].今日种业,1980,(02):32-35.

[6]小川英树,桥本实,志村乔,等.茶树原产地形态学的研究第6报中国生长的茶树(摘要)[J].茶叶,1980,(03):50.

[7]陈椽.再论茶树原产地[J].茶业通报,1981,(01):20-25.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81.01.007.

[8]刘宝祥,刘湘呜.云南茶树原产地考察[J].茶业通报,1981,(01):11-15.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81.01.004.

[9]刘和法.从山茶科植物起源看茶树的原产地[J].茶业通报,1981,(01):16-19.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81.01.005.

[10]庄晚芳.茶树原产于我国何地[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03):115-119.

[11]吴觉农.略谈茶树原产地问题[J].茶叶,1981,(04):1+7.

[12]米太岩.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J].茶业通报,1982,(01):1-3.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82.01.001.

[13]杨维时.从秦岑脚下大茶树谈茶树原产地[J].茶业通报,1982,(06):8-9.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82.06.004.

[14]谭永济.茶种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与茶树原产地[J].中国茶叶,1986,(02):13-17.

[15]虞富莲.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J].茶叶科学,1986,(01):1-8.

[16]虞富莲.云南茶种的变迁[J].中国茶叶,1986,(05):28-30.

[17]庄晚芳.略谈茶树分类和原产地问题[J].茶叶,1986,(03):1.

[18]张凯农,肖纯.茶树起源于古川鄂盆地[J].茶叶科学简报,1988,(02):11-14.

[19]黄桂枢.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考察论证及其文物价值与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J].农业考古,1993,(04):109-118.

[20]黄桂枢.论云南澜沧邦崴古茶树发现的价值(续)[J].茶业通报,1994,(03):14-16.

[21]邹元辉.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J].农业考古,1994,(04):164-165.

[22]陈爱新.桂西北是茶树原产地中心的一部分[J].广西农业科学,1995,(02):94-96.

[23]李一鲲.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J].云南林业,1997,(06):17-19.

[24]何昌祥.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J].农业考古,1997,(02):205-210.

[25]周超.用理论物理力学原理试推断茶树起源中心[J].茶叶通讯,1998,(01):15-17+20.

[26]陈红伟.回顾云南发现古茶树的历程及意义[J].茶业通报,1999,(03):46.DOI:10.16015/j.cnki.jteabusiness.1999.03.028.

[27]凯亚.世界茶坛上一幕极端之怪状——兼评(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关于茶树溯源的偏见与妄说[J].农业考古,2001,(02):274-279+286.

[28]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J].农业考古,2001,(02):292-294.

[29]王守生,湛方栋,梁挺,等.重庆大茶树资源新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3,(01):87-90.

[30]史军超.茶事鼻祖历久弥芳——关于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与世界名茶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的思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78-82.

[31]虞富莲.印度阿萨姆不是茶树原产地——松下智先生谈茶树起源[J].中国茶叶,2005,(03):26.

[32]潘根生.对追溯杭茶源的几点质疑[J].茶叶,2005,(03):148-149.

[33]宋永全,苏祝成.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05):108-111.

[32]虞富莲.评陈珲的杭州茶树起源中心说[J].茶叶,2005,(04):207-208.

[33]陈杖洲,陈培钧.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最好证明[J].农业考古,2007,(05):257-267.

[34]罗庆芳.贵州高原,茶树主要的起源地[J].农业考古,2009,(02):237-239.

[35]刘本英,孙雪梅,宋维希,等.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344-349.

[36]黄海涛,余继忠,周铁锋,等.鸠坑种原产地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J].茶叶,2010,36(04):219-220+231.

[37]丁德恩.不同茶树品种在日照及原产地生育特性和茶叶品质的比较研究[J].中国茶叶,2011,33(10):20-21.

[38]张耀武,龚永新.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关系辨析[J].茶叶,2012,38(04):207-209.

[39]邹元辉.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源”之争划上了句号[C]//《上海茶业》2013年第4期(总第123期).[出版者不详],2013:16.

[40]谢清普.贵州普安县启动四球古茶树的开发利用工作[J].中国茶叶,2015,37(01):29.

[41]王树文.在昆明创建“世界茶树原产地博物馆”纳入一带一路国家级项目的建议[C]//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云南省老科协茶业分会;,2015:44-50.

[42]韦柳花,罗小梅,林国轩,等.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11):52-53.

[43]孙前,兰锡国,张雅琪,等.川西大茶树[J].中国茶叶,2018,40(10):30-34.

[44]虞富莲.茶源贵州依据充分[J].当代贵州,2019,(27):14.

[45]肖坤冰.贵州古茶树的生态环境及价值[J].当代贵州,2019,(27):10-11.

[46]沈雪梅,朱荣.世界茶树原产地——“云茶”走向世界的一块金字招牌[J].云南农业,2020,(04):43-46.

[47]贾呈鑫卓,郑丽,龙元丽,等.古茶树的价值及文化自信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4(06):82-84.

[48]鄂千一,任燕,纪荣全.宜宾茶史初探[J].农业考古,2021,(02):207-212.

[49]李法营,宋琴,石明,等.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世界古茶树原产地资源展馆为例[J].农业考古,2021,(02):250-254.

[50]谢孝明,罗以洪.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新论[J].茶叶通讯,2021,48(03):385-391.

[51]邓子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形成历史、遗产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4.DOI:10.27159/d.cnki.ghzsu.2024.00005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4739.html

上一篇: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W2UCS循环共轭思维
下一篇: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茶树的起源、茶树种植的起源与茶的开发与利用
收藏 IP: 117.175.134.*| 热度|

3 王涛 郑永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5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