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
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跟着大智逛故宫里的茶世界
2025-7-17 13:40
阅读:273

大智:快来,我在故宫“茶世界”里又发现了一个线索https://www.dpm.org.cn/subject_tea/tea_from_china.html

甄妮:你怎么这么快又回来了,故宫里的“茶世界”在哪里?

小拓:有线上平台,里面有介绍中国茶的历史,还有很多博物馆馆藏介绍。

image.png

大智:欢迎回来,一起去逛逛故宫茶世界。这是北京故宫2023年9月2日~11月30日的一个茶文化特展,展览地点是午门正楼及东西雁翅楼展厅。https://www.dpm.org.cn/subject_tea/index.html

image.png

甄妮:刚刚穿越到仰韶文化时代没有找到茶,但却得到了制作一个“鹮鱼石斧”闻香杯的灵感,也算是有一点收获。

小拓:仅仅有灵感还不够,还要把灵感变成真正的“闻香杯”呢~

大智:这对于甄妮而言,不是难事。她现在的难点是寻找茶的起源线索。我们思维先不发散,先收回来,围绕“茶的起源”线索继续走。快看,这里写的在浙江发现了已知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根,距今6000年。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最古老的茶饮实物证据,距今约2400年。

image.png

甄妮:这里有个疑问,就是怎么判断是野生还是人工种植茶树根呢?之前我看纪录片,有说云南发现最古老的茶树,还有四川,雅安蒙顶山有吴理真种植茶树的记录,这些之间有何联系?还有,云南发现的最古老的茶树在哪里呢?是谁发现的?还有雅安蒙顶山吴理真种茶的故事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大智:哈哈哈,你又想多了,收回注意力,这里的重点是杭州,浙江省考古所。http://kaogu.cssn.cn/zwb/xccz/201507/t20150701_3934039.shtml

image.png

小拓:这是《中国考古》2015年7月1日的文章,文章出处“现代金报”,作者不详。这篇文章介绍的是2004年至2011年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山茶属种植物的根遗存。介绍了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联合召开发布会,宣布经专家多年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检测机构鉴定,在田螺山遗址发现的山茶属树根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这一发现,把我国境内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说,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甄妮:具体是怎么鉴定的呢?人工种植茶树和野生茶树有何本质区别?

大智:这是一个好问题~为什么判断是人工种植茶树,还断定距今6000多年呢?

image.png

小拓:这里提到了是根据“树根所在土层年代和出土陶器辅证”。三十多奈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的时候,就有考古专家发现堆积在古村落干栏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叶片。它们被认定为原始茶遗物。2004年,在与河姆渡遗址相聚约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的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根块,而且其中一片的周围,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

大智:孙国平是主持田螺山遗址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院,他还介绍了,2004年2月至7月,是田螺山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的时间,发掘时间表明,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古村落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具有相近的聚落规模和年度跨度。

小拓:孙国平还介绍说,田螺村遗址的文化层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于距今7000-5500年之间,山茶属树根出土于第三阶段的文化层下,而树根所在土坑打破第二阶段的文化层。根据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年技术的科学测定和出土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确定,这批树根生长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

甄妮:为什么断定是茶树,还是人工种植的呢?人工种植和野生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大智:这个问题嘛,文章也有介绍。不着急,慢慢看,需要时间来吸收消化。这里有介绍,如何断定是茶树而非其他?根据形态、结构、茶氨酸含量来判断。

image.png

小拓:瞧,这里有“如何断定是人工种植茶树遗存?”,“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过的熟土浅坑”。

image.png

甄妮:哈哈,感谢,关于茶树的人工种植的起源,好像越来越明晰了,但这能否说明茶树的原产地就是中国吗?其他国家有没有呢?或者说,原生茶树现在还能找到吗?茶树寿命到底有多长,世界上依然存活的最古老的原生茶树多少岁了?

大智:不着急,不要一下子思维发散太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号一个问号来。

甄妮:能否并发执行呢?或者直接涌现出一致性的真相呢?听说大数据可以呈现出一致性的真相,什么是大数据?关于茶的起源的大数据怎么搜集、处理和呈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408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