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华
可拓数据挖掘案例1:跨越时空的对话,发现鹳鸟石斧彩陶缸
2025-7-17 08:42
阅读:196

甄妮:快来快来,看那是什么?好漂亮啊~

小拓:有一只大眼睛的鸟儿,这只鸟有黑眼圈?瞳孔很小呢?嘴巴长长的,尖尖的,钓了一条鱼。旁边有一把捆绑好了的斧头,斧头上还有x花纹,绳子上也有点点纹,把手部分也是有颜色。这个鸟脖子很粗且长,喉咙也应该很粗吧,腿也很长,有两个爪子,每个爪子只有三只脚趾。这是个缸吗?好像还有两只耳朵,不过已经掉了。这个缸是圆的,上面口大,下面口小,如果没有耳朵,器型很像现在的闻香杯。只是看不出有多大,长宽高应该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叫缸吧。(可以做一个与此相似的闻香杯,这样就可以一秒穿越到仰韶时代了?)

image.png

大智:这个缸是作者拍的,是河南汝州阎村遗址出土的。

甄妮:这个缸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装水?还是装鱼......这个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什么是彩陶?用彩色泥土做的?

小拓:快看快看,这里标注了仰韶时代的时空范围,原来仰韶时代包含了很多文化呢?仰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马家窑文化,东南西北都涉及了。

大智:不要说话,止语,先认真听一听、看一看,不着急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会有讨论的时间,可以先把自己的小问号都记录下来。

赵春青&高范翔:

时空范围

  仰韶文化分布面积庞大,按照仰韶文化鼎盛时期即庙底沟期的分布范围来看,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达辽西地区、东与山东境内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相接,东南到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西北部,南部与大溪文化接壤,西南深入四川省西北部,西与马家窑文化接壤。东西南北、纵横数千里,是史前中国面积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环绕仰韶文化的诸支考古学文化,计有仰韶文化东边的大汶口文化、西边的马家窑文化、南边的大溪文化、东南边的崧泽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赵春青&高范翔http://kaogu.cssn.cn/zwb/kgyd/kgsb/202303/t20230322_5614939.shtml

甄妮:原来中国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不仅仅包含仰韶文化,还包含东边的大汶口文化,西边的马家窑文化,南边的大溪文化,东南边的崧泽文化呀。这里的仰韶文化是目前史前中国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文化。东西南北、纵横数千里。按照仰韶文化鼎盛时期即庙底沟时期的分布范围来看,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达辽西地区、东与山东境内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相接,东南到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西北部,南部与大溪文化接壤,西南深入四川省西北部,西与马家窑文化接壤。这些文化和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哪个文化里有关茶的遗迹呢?

赵春青&高范翔:

仰韶文化

目前看来,仰韶文化早中晚三大阶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果说仰韶时代早期还是人人平等的氏族社会,那么,经过了仰韶时代中期即庙底沟期的文化大融合,到了仰韶时代晚期即西王村期,聚落大小有别,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城址等文明因素日趋完备,种种态势表明,此时的社会文明化已经开始启动,人人平等的社会常态不复存在,开始进入古代国家或初级文明社会。此时的中国第一批古国,如良渚古国、屈家岭古国、河洛古国、大汶口文化古国、红山文化古国等一系列古国,各展英姿,共同走向初级文明社会。(赵春青&高范翔,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2日第A10版)

甄妮:仰韶文化原来有早中晚三个大阶段,早期是人人平等的氏族社会,中期即庙底沟期进行了文化大融合,晚期则是西王村期,聚落大小有别,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城址等文明因素日趋完备,各种态势表明,此时的社会文明化已经开始启动,人人平等的社会常态不复存在,开始进入国代国家或初级文明社会。中国第一批古国出现,比如良渚古国、屈家岭古国、河洛古国、大汶口文化古国、红山文化古国等,各国各展英姿,前赴后继的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这么说,文明与国家有关,而国家是有阶层的,城址的,所以按照仰韶文化的晚期才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说法,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这种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小拓:哈哈,甄妮,你又开始悟了。

大智:(默默打开“必应”,搜索“鹳鸟石斧彩陶缸”,惊喜的发现...)嘿嘿,你们猜猜我发现了什么?这个缸在河南博物馆,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image.png

此件鹳鱼斧图彩陶缸(或称彩陶瓮),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足见其文物价值等级之高。然而,此件国宝的出土、流传和被认知的过程却充满了传奇。

1978年春节期间,临汝县纸坊公社文化干事李建安,根据群众提供的信息,在该乡纸北大队阎村一处苹果地,清理出十几件陶器,其中一件陶缸上有彩绘图案。李建安将情况上报县文化馆,却并未引起重视,只好将这些陶器存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直到1980年,县文化馆才同意接收这批出土陶器。此后不久,时任郑州市文联主席张绍文先生回乡探亲访友,在县文化馆发现了这件彩陶缸,立刻意识到它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回到郑州后,张绍文分别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并撰写了一篇题为《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的论文,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年10月,由河南省博物馆专家汤文兴、临汝县文化馆长张久益等组成专项调查组,对阎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发表了《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它不仅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石斧的使用与安装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2]。两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鹳鱼石斧图陶缸也被紧急上调至河南省博物馆,旋即又被征调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鹳鱼斧图彩陶缸系夹砂红陶,器形高大,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底部穿孔,近口处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形泥突,用以系绳。腹部一侧有一幅纵37厘米、横44厘米的彩绘图。图的内容可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左边画鹳鸟衔鱼。(图1)石斧用墨线勾勒轮廓,再填以白彩。石斧作长椭圆形,圆弧刃。石斧似垂直纳入木柄中,两者相交处画着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斧柄端部作方形凸起,作用类似于后世的剑首。柄首内侧握手部位画密集的交错斜线,用以表现防滑的柄套。柄中部绘黑色交叉符号,意义未明。鹳鸟用白彩直接涂绘,通体洁白,唯眼睛用墨线和圆点画出,显得格外醒目。鹳鸟身体肥硕,细颈长喙,短尾高足,昂首挺胸,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鱼的描绘也是以墨线勾勒轮廓,并加填白彩,复以墨色点睛,以黑线绘出鱼腮、尾鳍和背腹鳍。作者为了表示鱼的重量,有意使白鹳的体姿略微后倾,头颈高扬,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表现了动态平衡的绘画效果,足见其对事物观察的细心和敏锐。

图1 鹳鱼斧图彩陶缸

根据彩陶缸的器物类型对比,以及碳十四测定结果,可以确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近6000年的历史。在鹳鱼石斧图被发现的30余年间,专家学者关注有加,均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彩陶画”、“中国最早的国画”、“中国画的开山鼻祖”等。它呈现着华夏文化的光辉,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更多拓展阅读点击:

https://www.chnmus.net/ch/collection/appraise/details.html?id=51215555089936555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利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9402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