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初探基于可拓逻辑的小数据挖掘 ——如何抓住思维飘移中的灵感

已有 226 次阅读 2025-4-21 09:44 |个人分类:喜欢学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初探基于可拓逻辑的小数据挖掘

——如何抓住思维飘移中的灵感

你的思维会漂移吗?初看很像一张飘逸的网,细看这张网由若干节点构成,每个节点都有细小突出,延展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有的很短很细,可以称其为突触,还有些很长很粗,可以称其为轴突。为了表述方便,可以将其统称为连接线。每一根连接线都可以在漂移中与其它节点快速连接或断开。节点连接或断开的速度与强度受什么影响目前还是一个谜,有时候跟整个网络接受的外部刺激相关,有时候会受到节点与节点之间相互作业影响,比如粗细长短不均匀的连接线会对相关节点产生不同速度以及各种强度的牵拉,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节点内部,内部物质的运动波及连接线甚至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轨迹。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提前根据教材制作讲义,在讲授过程中,会力图牵引学生的思维,朝着自己引导的方向前进。比如什么是信息?如果教师头脑中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那他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就会飘逸,为了抓住飘逸的思维,大多教师会选择某个主题来分类,或者运用关键词连接线的方式快速串接表达自己正在飘移的思维状态,但大多数情况下,思维飘移的速度可能快于手写板书的速度,所以很多思维飘逸中的灵感就这样快速飘移而来又突然消失,等到授课结束,等到思维飘逸速度缓慢下来时,灵感几乎消失殆尽,不可复现了。如何帮助教师记录思维漂移过程中的灵感?通常我们会通过备课,先就某个主题模拟思维飘逸过程,然后快速通过语音来表达自己所觉察到的灵感,与此同时用录音设备记录下这些语音内容。但和关键词连接线的方式一样,由于有意识将思维漂移过程中的灵感转化为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可复现或计算形式,都需要时间、记忆力以及觉知力,目前还无法找到一种无失真记录的记录方式。

为了尽可能无失真记录,现代教育发明了“教材”,先预设某个知识体系,然后再由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逐渐完善,并通过“讲义”、“课件”来持续完善“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为了更加通俗易懂,“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通常都采用线性或者树形分支方式来呈现知识体系,教师按照学时来授课,由于每个学时时间有限,通常一本教材客观的被分解为若干学时,并在某个相对分散的学期完成。在大学校园中,这种分解还伴随着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比如,在学习运筹学时,学生掌握了某种解题思路,可能会在学习C语言时灵感迸发,想要用C语言来实现这种解题思路。在分科而治的教学体系中,拥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什么困境呢?一位大二的计算机师范专业学生曾经向我讲述了上述经历,一开始,他向运筹学教师求教,运筹学教师很谦虚,说自己不懂计算机,请他去求教计算机专业教师。但在20世纪末,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资源还很匮乏,可供学生实验用的机房极其珍贵,管理也很严格,没有专业教师的允许,绝对不能踏入“机房重地”。也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这位大二的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学生选择了向C语言教师求助,但C语言教师让他先把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后面的习题做完了再说,等他把所有习题做完,灵感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不见踪迹了。如果你是这位学生或教师,你会怎么去做?

后来这位学生又学了会计学基础课,发现里面有很多数据处理工作要做,于是又找到了会计学教师,想要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这些数据处理工作。但会计学教师也不懂计算机,但她觉得这个学生的想法很好,鼓励其去探索性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这位学生打算自己租一台电脑,但租电脑的风险很大,而且价格昂贵,最关键的是,很少有可以租借的电脑,除非你十分了解计算机硬件,可以快速搭建并配置出符合自己编程需求的电脑。于是这位学生又饶有兴趣的跟着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学会了搭建计算机基础设施,但有了基础设施还不够,还必须有可编程软件环境……正在其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一门新的专业课程又出现在他面前,这门名为“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让他意识到,可以通过联网,共享编程资源。但想要共享编程资源,又必须解决异构网络“互联”问题。就这样,他选择把异构网络互联问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老师很佩服他的勇气,因为在20世纪末,异构网络互联这个选题对于本科学生还是比较难。但可能正是因为难,才激发起该学生更强烈的探索兴趣,在一次又一次将想法变成现实却屡屡受挫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好奇心牵引下的探索式学习的乐趣,也愿意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继续去连接更多可用学习资源,继续自己的探索之旅。于是带着“网络+教育”的梦想,他一个人第一次大胆坐飞机去了深圳。也正是在深圳,他发现,内地看似很难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在深圳已经有了很成熟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还有在内地根本不知道的Homepage技术出现,这就意味着,内地计算机不需要安装任何终端程序,只要由浏览器,就可以很方便快捷访问到更多来自世界的Homepage,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网络+教育”不再是梦想。后来这位学生成为了大学教师,他想帮助更多学生把想法变成现实,他具体会怎么做呢?他是否能实现当初的梦想呢?

人是很容易被现实打败的,所谓的“打败”,从可拓学的视角来分析,意味着他遇到了“矛盾问题”。遇到矛盾问题该怎么办?很多看似无解的矛盾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被某些具有可拓思维的人意外破解。之所以能被意外破解,是因为人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漂移的网络,一个可以在漂移过程中动态“连接”的网络。只要不认输,愿意让自己的思维自由自在漂移起来,让组成思维的网络节点都活跃起来,所有的连接线都舒展起来,这种“连接”就会悄无声息的发生,甚至出现“涌现”或“喷井”式“灵感爆发”。

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玄学。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就发现,科学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之所以分而治之,不是由科学本质所决定的,而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而不得不分而治之。这也是现代教育“分科而治”“分科而学”的根源。不是由于科学本质决定,而是由人类认知局限决定。人的寿命有限,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想要洞察科学整体奥秘,从理性角度来看,几乎不可能。

但能不能换个角度,从理性视角上叠加感性视角?就像“1+1=?”这个问题,如果问学过数学的人,答案会是“1+1=2”,如果问学过计算机原理的人,答案可能会是“1+1=10”,如果问可拓学者,答案可能会是“1+1》》2”

计算机宕机,思维漂移被迫中断,肚子饿了,下次继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82780.html

上一篇:【迷人的不确定性】会思考的人和机器
收藏 IP: 117.175.1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