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AI时代,信管专业人士选什么电脑好?

已有 527 次阅读 2025-3-26 22:04 |个人分类:喜欢学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士,你会选择什么电脑呢?

主要看你有什么需求,就算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士,具体研究方向和工作性质不同,配置肯定不一样。

但观察身边信管专业人士发现,发现大多数都选择的小黑本或者大黑本。一般偏应用的会选择小黑本,偏开发的会选择大黑本。为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它们呢?

可能因为他们早期都和IBM打过交道,虽然现在IBM已经不再是从前的IBM,但关于IBM的一些美好记忆会依然起作用。

关于IBM,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其实还可以向前追溯,毕竟,那一年,它是由三家公司合并而成的。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本由中信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发行的,由【美】凯文.梅尼  ,史蒂夫.哈姆 ,杰弗里 . 奥布赖恩 著 彭明盛 序 的一本书——《让世界更美好,塑造了一个世纪和一家公司的理念》MAKING THE WORLD WORK BETTER),一起来回顾IBM的百年历史。

正如当时的IBM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作序时所选择的题目一样,这是一段"关于变革与进步”的历史,不论你是期望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还是期望创办并经营好一家信息科技企业,或者想推动世界的进步,都可以从IBM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一些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位有过信息科技领域报道经验的记者,他们都曾采访过彭明盛,在彭明盛看来,他们都是一流的记者,不仅拥有丰富的科技、商业和历史知识,还对IBM的发展历史有独到见解。所以,彭明盛邀请他们来,期望能深入介绍IBM在信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百年历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角色。

不可否认,IBM发展的基本理念来源于一个人,那就是老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Sr.),在他基本理念的基础上,IBM又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聚合全员之力,重新审视和定义了其核心价值观。这些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三位记者的追根溯源,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又慢慢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凯文. 梅尼(Kevin Maney) 期望能够揭示计算和信息科学的本质,他重点关注的是计算与信息科技这一分支的历史以及它所催生的产业,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计算的核心要素反映了人脑的关键特质,计算的进化展示了人的思维如何改变工具,而工具又如何反过来改变人的思维

史蒂夫.哈姆(Steve Hamm) 从创业的视角,审视了IBM究竟是如何发展到现在,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到底源自何处?他们如何创造价值?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如何组织和管理自身?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能与众不同

杰弗里. 奥布莱恩(Jeff O'Brien)侧重通过令人信服的实例,探讨如何才能在一个日益复杂和相互联系的世界中跨越困难,推动世界的进步。他发现,无论技术多么强大,单靠技术本身无法实现系统性的变革,必须审慎地变革,用更广博、更长远的眼光去思考未来。纵观一个世纪的发展,杰弗里发现了一个简洁、直观又强大的进步模式,这个模式直到现在还在不断被更新。这个模式揭示出,要实现进步,首先要有基本信念,比如要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有信心。像老托马斯.沃森所倡导的“要相信人是需要思考的,人可以通过思考,造出可以思考的机器”以及“人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是否事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足够信心”,其次是在大量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持续更新的数据中“看-理-悟-行”

在彭明盛开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力量,具有经济、激励、构建和变革力量的思想是推动进步的关键。这里的进步,是指可以建立一个更加繁荣、更具有可持续性、更为公平,而且能够不断学习、持续改善的世界,IBM之所以能走过百年历程,不仅在于具备了这种思想,还在于将这种思想付诸行动。  

所以,与其说我们喜欢小黑本和大黑本,喜欢ThinkPad,还不如说,我们喜欢这种模式,一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的模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479441.html

上一篇:纪念美国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奠基人 高登.戴维斯教授
下一篇:关于中国物理教育,你了解多少?
收藏 IP: 223.85.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