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顺良
对嵇少丞教授质疑的感谢及回复 精选
2012-12-29 14:48
阅读:9133
标签:嵇少丞, 重力固体潮, 地球粘弹性滞后, 引力传播速度

 

中新社1226报道,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成功获得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以后,嵇少丞教授立即在科学网上贴出了“引力场以光速传播?”博文

嵇少丞教授首先指出:“如果这样的成果能成功通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应该可喜可贺!”肯定了这项观测工作所研究的问题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这项工作参与者之一,表示真诚的感谢。

嵇少丞教授出于对严肃科学的责任性,对这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诸多质疑。由于嵇教授的博文多次修改,只能按目前(2012-12-29-9:35)看到的网页,回复嵇教授的质疑。

 

嵇教授的第一点质疑:如此重要的成果为啥不投国际主流期刊?

师昌绪先生在《科学时报》上曾登过一篇号召中国科学家将自己有好思想的文章投国内学术刊物的,否则,中国将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科学话语权。

我们的研究团队有个共识:真正一流的成果在那里发表都一样,不一定要在国外发表,作为中国的科学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为我国学术刊物和科研环境尽量多做贡献。在中国人自己都怀疑中国科学家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外国人的怀疑只能更深。如果对国际主流期刊出版的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篇文章就可怎样怎样,而对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则不屑一顾,不是中国科学之福。

 

嵇教授的第二点质疑:为什么这样简单的实验过去国际上没有学者做成过呢?

网友mail2012  2012-12-28 13:51也提出了完全同样的问题。

我完全同意,这是个相对来说概念相当简单、清楚的实验观测研究项目,我们能够做出结果,运气太好了。

在运气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汤教授的研究领域正好覆盖了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加上汤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十多年的潜心思考使这个团队捡到了一个美丽的贝壳。这一点我在“中国科学家测定引力传播速度、完善牛顿引力定律的发现之路”博文中有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667&do=blog&id=646834

 

我觉得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科学史研究的领域,我们关心的应该是这项研究本身是否成立,有没有相互独立的研究可以比对之类问题。

 

嵇教授的第三点质疑:关键是地球粘弹性滞后估算是否准确。

地球重力潮汐响应的粘弹性相位滞后是个影响结果的重要问题。

正如嵇教授所说,对于地球这个复杂系统,影响相位滞后的因素很复杂,但滞后角也不是没有界限。地球重力潮汐响应的粘弹性相位滞后经过多年研究,相位滞后角的幅度范围在0.1°-0.3°度之间。同光速从太阳到地球需要约2.1°相比,仍是个小量。

论文中相位滞后角取0.2°,我们很难确定观测仪器安放处的精确值,只能取个平均值。但不同的取值并不能改变引力以光速传播的结论,只能影响结果误差的大小。

 

嵇教授的第四点质疑:实验观测的重复性如何?

     这个问题网友们也很关心。

    重力固体潮测量仪器国内就有数十台,更先进的超导重力仪国内有两台。它们在不断地产生观测数据,其它独立的研究团队要检验我们的工作或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数据并不缺。科佩金这类观测则要等十年,才会再次出现木星掩食事件。
   
顺便告知,这项实验已有独立的研究组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到同样的引力以光速传播(或联络)的结果。--(骆鸣津研究员做,骆是已故方俊院士研究生,现已退休。)
   
汤教授用的是在时间域分析方法,骆先生是在频率域分析,用了连续3年的超导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

 

其它问题,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池顺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1667-6475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