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DT

博文

SCI和出疹子

已有 5118 次阅读 2009-6-27 02:27 |个人分类:教书育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

毅最近写了一篇 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 还有几篇后续文章,引来不少讨论,支持反对声音都有。其实大多做研究的人都清楚饶毅的意思是什么。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过分的强调SCI影响因子和文章数量都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担心年轻人受这种不良环境的影响,饶毅提出一些忠告和建议,希望年轻人们能更加以务实的态度做科研。有人偏偏要曲解,断章取义地解释这篇文章,大概是出于凑热闹的心理?

钱钟书老先生在围城里有过一个很著名的比喻,出洋就好比出疹子。我看这个SCI也跟出疹子有得一比。你一个做研究的人,发了文章,很正常。文章水平呢,内行人一看自然知道。出完疹子了大家知道了就好了,没必要天天提这事儿。可是有的人不但爱提,还要细数自己出了多少疹子,出的疹子如何与大家的不同。外行的领导为了考核业绩,于是就把这个疹子按形状数量打分,作为发奖升职的依据。偶尔有个别人发了个又大又红的疹子,就成了典型,大家的榜样。

毅说的没错。SCI有时候就是会害你。为什么呢?比如在招聘的过程中,有的人简历上喜欢把刊物的影响因子一一列出。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觉。我的感觉就是这个申请者是把评审者当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以为评审者连自己领域内有哪几份重要影响的期刊都心里没数。在我们工程领域,很少有期刊的影响因子大于1.0。如果有人发了IF=2.0的文章,是不是说这个人真的很牛?不见得。化学生物类很烂的期刊IF都大于1。内行看内行,是不需要影响因子这些东西来衡量的。

崇拜SCI到了病态的地步,这也许是跟中国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有关系。在国外,同行评议是评价一个人科研水平的最重要的方法。除了同行评议的论文之外,推荐信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入学,找工作,升职还是评奖。片面追求SCI数量和高IF势必造成学术界浮躁和不务实的风气。希望国内的同行们能一起来改变这种状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676-240549.html

上一篇:儿子学中文两则
下一篇:我很土
收藏 IP: .*| 热度|

7 郑融 孙学军 周春雷 孔玉侠 蔣勁松 郭军康 何应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