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眠的褐大耳蝠
褐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是一种在欧亚大陆分布较广的小型蝙蝠,这种体毛呈浅灰褐色的蝙蝠体长不过5 cm左右,但耳朵极大,长可达3.7 cm左右。如此硕大的耳朵,显然与其“耳语蝙蝠”的绰号是相关的,扩大的耳廓面积有利于接受到更低振幅的回声定位,而它们的猎物则更加难以察觉。这种比其他蝙蝠更安静的回声定位能力的适应性进化,除了有助于它们捕食之外,可能在个体交流以及逃避敌害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英国2010 重要濒危动物之一
褐大耳蝠在北纬40°- 60°范围内广为分布。中国的褐大耳蝠分布于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又可细分为指名亚种、西南亚种、柴达木亚种、南疆亚种、北疆亚种和东北亚种等多个亚种;欧洲也有多个不同的亚种或种群分布。整体上,褐大耳蝠属于无危的状态,但具体到亚种或种群,则有些地方的种群数量并不容乐观。如英国的褐大耳蝠种群,曾经一度低至1000只以下,成为不列颠第二少的蝙蝠种类(最少的是大鼠耳蝠)。
与生活在热带的蝙蝠不同,褐大耳蝠这类生活在温带的蝙蝠是有冬眠习性的。从秋天开始,蝙蝠就在下腹部逐步聚积脂肪增加体重,至冬眠前体重可变为夏天时的1.5倍以上。褐大耳蝠的冬眠时间通常在秋天的9月之后到第二年的3月之间,过冬时它们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到温暖地区选择合适的冬眠地点。它们通常选择在洞穴的狭小缝隙中冬眠,这些冬眠地点的温度大多数时候都在2.8到5.8摄氏度之间。冬眠中的褐大耳蝠,会用翼膜当做睡袋包裹自己,耳折于臂下,仅露出耳屏。蝙蝠冬眠程度不深,冬眠时它们的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体表温度仅有5.5℃左右。在冬眠期褐大耳蝠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在冬眠的时候,褐大耳蝠会产生短促而频率高的声脉冲,能够迅速感知到环境的改变,即使是在休息,也可以靠回声定位能力保护自己,而且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
英国 2016年 冬眠的动物 不干胶邮票(全套4枚)
褐大耳蝠的冬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越冬策略,也是蝙蝠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繁育策略。热带的蝙蝠在交配后大约40-70天就会在当年产下小蝙蝠。而这些有冬眠习性的蝙蝠则进化出一种“延迟受精”(Delayed fertilization)的生殖行为。也就是说,褐大耳蝠冬眠前的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仅仅是在雌兽的生殖道里过冬,直到翌年春天,雌性褐大耳蝠从冬眠醒来后,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再怀孕、产仔。“延迟受精”(Delayed fertilization)和“胚胎延迟着床”(delayed implantation or embryo diapause)都是动物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繁衍,所采取的进化策略。如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在妊娠周期中,妊娠的时间长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从76天到180天不等,大熊猫也是一种会采取延迟着床的哺乳动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5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