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5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n568

博文

部分科研人员该改变一下心态 精选

已有 8239 次阅读 2012-12-4 20: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人员, 观念

年轻人本该以工作、学习为主,不应花太多时间玩网络博文,但今晚看到刘洋老师的《科研误国,工程兴邦》的博文,实在忍不住,要啰嗦几句。凭心而论,部分科研人员,还有部分优秀的硕士,博士生的确是书生了一点,这不是无凭无据地捏造,而是根据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招聘员工的经历,看科研论文,科学网上的博文等等综合得出的结论。有如下几个典型的表现:

一、机理没搞清楚就搞产品开发。机理尚不清楚,但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例子多的是。例如,流体力学的紊流机理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流体传动与控制产品到处可见,飞机,汽车,轨道交通,挖掘机,船舶到处都应用流体传动。有点流体力学知识的人应该都知道,静止的流体只能传力,不能传递功率,要传递功率,流体必须产生运动,流体传动领域发生紊流的现象随时可见,虽没搞清楚其机理,但不妨碍流体传动产品的应用。再举个更普遍的例子,塑料制品熔融状的物料注入模具型腔过程发生的力学机理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我不相信你家里见不到塑料制品。还有,材料科学的表面改性技术很多机理也没搞清楚,但不妨碍技术的应用。国外有句谚语:“什么是理论家?他什么都懂,就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什么是实干家?他解决了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谚语是有些滑稽片面,但确实是我们科研人员,在校硕士、博士生要警惕的。

二、科研才是更高的智力劳动,工程只是小技小巧;新知识由理论研究获得,工程不过知识的应用。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小数,可能与我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传统有关。工程中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比较肤浅,很多理论研究者都认为工程太没技术含量了,这不过是因为工程领域很多东西已被人探索过,浅显的问题已被解决造成的错觉。工程领域有许多科研人员不感兴趣的东西,工程技术人员不得不在这些空白领域苦苦思索,正是这些领域限制了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工艺方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有较深的体会,即使你有巧妙的或者说创新的思想,终因工艺方法工艺设备的限制,使得你的想法只能停留在专利或者论文上。再者,具体的某个工程问题只是个例,解决个例的方法也许无普遍意义,将个例推广至普遍可能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造成以上现象与科研考核制度,传统文化思想都有关。我招聘员工就有体会,学历越高,成绩越好越有书生子气的味道(不是绝对)。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我在公司立了新规,凡是新进的员工,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普通大学毕业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试用期通通下车间,搬运,打磨,清洗,开吊车,去毛刺样样不能少。我是我们公司办公室人员中唯一一个天天穿车间工人工作服上班的。

 

博文后记:

看到博友们的评论,可能对我有些误解。我丝毫没有反对科研,科研不但不能减弱,相反要加强,我国对基础理论贡献太少,想想我们从初中学牛顿惯性定律开始到大学毕业,没几条定理定律是中国人贡献的。我觉得中国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鸿沟太深,你说我没技术水平,我说你是书呆子,科研和工程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说谁更重要,“化解”这道鸿沟是我关注科学网的目的之一,我的博文多半围绕这个话题。当然,这篇博文只说了问题的一方,造成大家的误解不奇怪,有兴趣可看看我其他博文。

我始终认为,中国很多知识分子走不出那个圈,说白了就是现代版的孔乙己,那种从小就是学习尖子的人更有这趋向。科学网上有人用“理论没搞清楚就搞产品开发”这句话来讥笑搞工程的人,这句话在哪里我都知道,要是没被删除不用一分钟我就能找得出来。工程超前理论不但在现实中常见,道理也很容易讲得通,上政治课学哲学不是有“理论来源于实践反作用于实践”吗?既然理论来源于实践,怎么就不可以工程超前理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639202.html

上一篇:和博友邹谋炎老师见面聊天
下一篇: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人谋生
收藏 IP: 58.255.168.*| 热度|

21 戴德昌 张鹏举 赵建民 喻海軍 吕喆 钱磊 张骥 陈儒军 曹建军 孙学军 朱晓刚 鲍海飞 刘瑞亭 王光辉 蒋继平 徐耀 汪晓军 fansg wgq3867 bridgeneer Xuex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