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短短的150年前,医学和社会还很落后,人类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这意味着那个年代超过50岁的人都不多,40岁都成老年人了,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世界,甚至是很悲凉的世界。
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即使在古代,生育期差不多也要20岁,平均寿命40岁的话,意味着有一半人看不到自己的孙辈,同理,有一半人见不到自己的祖辈。
但在我的直觉里,即使500年前,40岁也不可能成为老年人。
随着医学和社会的进步,现在人类寿命提高到70多岁了,但现代企业寿命还很短,有数据统计表明,现在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7-3年左右。但这跟我的直觉也不同,因为我看到的企业,哪怕是理发店,快餐店,大多也超过3年,怎么会只有2.7-3年呢?
记得杨振宁在中科大一次物理学报告中说过,直觉跟理性不同时,就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我N多年前就怀疑人和企业寿命统计数据有问题了,但就想不明白问题在哪里。直到最近我看了《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这本书才豁然开朗。
《规模》告诉我们,150年前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没错,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提到70多岁也是事实,问题在于医学和社会发展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并不是提高成年人的寿命,而是显著降低婴儿死亡率。
《规模》一书认为过去和现代人寿命大概遵循这样的趋势,假如150年前你能活过10岁,那么你大概率能活过65岁,在现代你能活过10岁,那么你大概也就能活到70岁出头。假如150年前你能活过18岁,那么大概率你能活到75岁,在现代你能活过18岁,那么你顶多也就能活到78-80岁。
一句话,医学和社会进步显著降低婴儿死亡率,对延长成年人的寿命影响不大,年纪越往后,差别越小,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医学发不发达,无论营养如何,人类寿命极限都是120岁左右。
这就跟我过去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八九十年代我在老家还见过两三次婴儿夭折,2000年以后再没见过婴儿夭折了。曾听我的长辈们说,六七十年代,我们村到镇上那条路丢了很多婴儿。一听到这句话,我还以为那个年代生活太困难“弃婴”,内心有一点恐慌感,就问长辈原因。说是医学落后,很多婴儿没救活,在家里发高烧,还没背到镇上卫生站就夭折了,也有在卫生站看了医生回来的路上夭折的。
企业也同样道理,平均寿命不长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熬不过初期,只要熬过了初期,一般都有几年至十几二十年寿命。跟人的生命一样,企业也有婴儿、青少年、成年和老年期,人的寿命极限只有120岁左右,企业也很难熬过100年,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真正的百年老店很少。
有人会反驳,说他能列出很多百年老店的名字。其实大多数所谓的百年老店只是企业基因延续了百年,他们经过转型或者被收购等,早已经不是最初的企业了。如果说基因延续也算寿命的话,人的寿命远远大于120岁。
问题是,医学显著提高婴儿的存活率,不知是否有企业医学,提高企业初期存活率?
《规模》的作者是一位物理学家,全书综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分型理论,没有一定基础是很难读懂的。比如分型理论对很多人来说就很陌生,但多年前我研究摩擦学就学习过分型理论,在七八年前的一次做报告我还讲过分型理论。可见学习也有复利效应,越学让你学得越快越轻松。
2018年摩擦学报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春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28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