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有一次公司午饭黄豆炖鸡爪,黄豆炖得很烂,鸡爪和酱料的味道完全渗入黄豆之中,口感十分好,我吃得一颗不留。吃黄豆我可是有故事的。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寄宿,先在亲戚家住了一年,这一年伙食尚可,四年级开始转到学校去住宿,直到初三,这六年只要是在学校,几乎每餐吃黄豆。现在吃同一种菜,哪怕是山珍海味,别说六年,连续吃六天都难以想象。可是当时,生活本来就如此,也就没有什么难想象的。现在食物充足,选择多反而是烦恼。
住宿生每周回一次家,每周日下午带一个星期用量的黄豆大米回学校。黄豆怎么煮呢?手抓一把黄豆,放进饭盒里,清洗一下,倒入半饭盒水,全部住宿生的饭盒放在一个锅里蒸,蒸好了各自把各自的饭盒拿回宿舍。每人床头上有个用来存放油盐米菜的木箱子,饭盒放在箱子盖上,黄豆里放一点盐,滴几滴花生油,搅拌一下。
但是蒸一餐的黄豆不太烂,有点像水温不够泡的方便面,硬硬的。我通常的做法是,第一餐黄豆汤泡米饭,剩下的黄豆不加水再蒸一餐,再加点油盐,又是一餐,蒸过第二餐的黄豆更烂,嚼起来没那么费劲。
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学校厨房只有早晚开火,所以我们住宿生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饿肚子,现在不吃午饭下午肯定没法工作,那时却习惯成自然,不觉得饿。有一次是例外,中午跟同学去游泳,体力消耗太大,下午上课饿得发抖冒汗。
即使一餐吃豆汤,一餐吃黄豆,也就是说,一抓黄豆吃两餐,家里的黄豆供应仍不足。每年四五月份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家里黄豆没有了,花生油也没有了,只能吃烂黄豆,就是那些变质了的,专门挑出来喂猪的,吃起来发苦发臭。没有花生油就抹一点猪油,黄豆刚端出来热热的还好,猪油还能融化,吃几口凉下来,猪油凝固,像一层薄薄的霜,吃着嘴里黏黏的,一股骚味,甚是难受。
有时家里有鸡蛋,可以改善一下生活。鸡蛋和黄豆加盐用水搅拌,蒸出来就像 “砂浆混凝土”。记得当时一包乌江榨菜五毛钱,偶尔家里给几毛至一块钱,到小卖部买一两包乌江榨菜,榨菜拌黄豆又是一顿美味。
偶尔也有集体性改善生活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995年的一个星期四,也就是当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住宿生们筹了点钱,中午去镇上集市买了个瓜,晚餐煮,作为端午节前的加餐。
瓜即将煮熟,我赶紧先洗澡再吃饭,待洗完澡和衣服回到宿舍,他们已经开始吃了。我正要准备吃,一个人说肚子有点不舒服,“不会是中毒吧?”他自问了一句。“我好像也有点不舒服”另一个人接着说。我立即警觉起来,先等等再吃,看来我的性格偏谨慎,不过我当时没有阻止大家吃,因为我也觉得中毒的可能性很小。
“明天就回家了,死也不怕!”最先说肚子不舒服的那位发出豪言壮语,真是视死如归啊,可不是吗?我们住宿生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回家了。他铆足劲,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面夹。
一会儿功夫,“不行,不行,肚子疼。”他说,这会没那么豪言壮语了。紧接捂着肚子,口吐白沫。接下来几分钟,一个接一个肚子不舒服,口吐白沫。
得去报告老师,我们还分了一块瓜给老师。老师就要动筷子了,向他报告的人就到。老师来宿舍一看,满屋小孩捂着肚子,口吐白沫,表情痛苦。老师叫了学校周边村民的拖拉机送大家去镇卫生院。
情况并不严重,在卫生院清洗了肠胃,当晚就叫拖拉机送回来了,老师也通知了家长。当时没有电话,老师也没有摩托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是怎么那么及时通知到各位家长的,至今我也没想明白。
当晚所有中毒的孩子家长都来了,一整晚宿舍没有关灯,各自守着自己的孩子,直到天亮。当时逃过一劫的只有我和另两位同学。
后来家长们去报了警,派出所也出面调查了,警察让我们去指认瓜是在哪家买的。但是小孩子们记忆不一,有的说在这家,有的在那家,警察难以定案,关键是也没有其他人去报案。如果说卖的瓜农药残留过量,必定还会有其他人中毒,除非那天只卖出我们一份。这案件后来好像不了了之了。时隔三十年,我一直记得这事,不知当年的当事者还有多少人能记得。
初中三年也是吃黄豆,不同的是初中学校中午开火,一天吃两顿变成一天吃三顿,黄豆摄入量变大了。初中三年基本也是一顿黄豆汤,一顿黄豆,烂豆猪油重复。
六年来,黄豆蒸汤也并非都是清汤寡水,寡然无味。小学时,父亲上山砍柴遇到五指毛桃会采回来,五指毛桃根呈金黄色,从土里拔出来,扑鼻的香味。五指毛桃煲汤有一股奶香味,和黄豆一起蒸也有同样的效果。初中周末我经常上山搞副业,也认识了五指毛桃,遇到的话我也会采回来煲汤。五指毛桃煲汤可能是客家特色,在珠三角客家菜馆里常见,其它菜系我没见过。
我们村经历过那段“黄豆岁月”的,有少数人说当年吃黄豆吃怕了,现在看到黄豆都想吐。而对我来说,黄豆成了一种记忆,成了人生的故事,如今饭桌上有黄豆反而增加了我的胃口和谈资。过去的事,无论酸甜苦辣,回头看,都像五指毛桃蒸出奶香味的黄豆汤一样美好,故而,当下所有艰难都不必纠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春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279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