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浓
“分赃不均”和“理念冲突”是团队合作的两大杀手 精选
2025-9-7 10:46
阅读:2905

我发现,我小孩跟她表姐弟们吵架就两个原因:“分赃不均”和“理念冲突”。而且很容易从“蜜月期”转向“斗争期”。

一到假期,双方都准备好礼物,要给对方惊喜,还在回家的路上都迫不及待要见面,不断打电话问到哪了。可是这样的“蜜月期”一般只能持续一两天,第三天,甚至第二天开始就有些小摩擦,要是寒暑假这种长假,会斗争到诅咒对方什么时候死的程度。

这种情况,成年人世界也一样。

古话说,兄弟如手足。可是我小时候在村里见过不少兄弟分家闹矛盾的。那个年代孩子多,儿子一长大就要分家,分家那是大事,父母不敢轻视,一旦出现“分赃不均”,兄弟之间就有可能积怨几十年。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每每遇到分家大事,不但父母要全面主持,还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做旁证人。

如果说兄弟分家只有“分赃不均”一大杀手,那么商业世界的合伙人要面临“分赃不均”和“理念冲突”两大杀手,往往“理念冲突”还是更大的杀手。能力越强的人之间越容易发生“理念冲突”。

《中国合伙人》是以新东方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为原型的一部电影,据俞敏洪说,现实中的斗争比电影演的还严重——他们争权、夺利、各自有高见。最终俞敏洪王强徐小平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三驾马车”分道扬镳了,难怪有人说这部电影改为《中国散伙人》更适合。

951.jpg

俞敏洪在一本书的推荐序是这样写的:“我找徐小平、王强一起做新东方,一直把新东方做上市。但此后,我们不可能像原来那样亲密无间了。因为在变革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利益纷争,一轮又一轮意见冲突,最后选择了分开。”

无论国外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跟他们各自的合伙人,还是国内腾讯的“五虎上将”,万通的“六君子”,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顺德的“黄氏管道”(联塑/雄塑),无不以分道扬镳收场,这样的例子可以列出一大串。

现在刚刚开学,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矛盾一点不比职场少,同样,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也容易由“蜜月期”滑向“斗争期”。刚开始学生对导师恭恭敬敬,不出一个学期,甚至半个学期,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互相就有各种怨言,表现为:

导师每周例会跟进科研进度,学生却很反感,或者干脆玩消失,但私下却又抱怨导师对项目不闻不问,误了项目进度;导师给学生修改论文和实验方案,学生不但不领情,反而强词夺理,甚至大发脾气;导师九次采纳学生意见,一次没采纳就说你刚愎自用,听不进建议;跟学生说话战战兢兢,心存戒备,不知那句话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毕业就删老师的联系方式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来说,导师跟研究生不存在经济上的“分赃问题”,但是论文署名可能会有争议。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大的争端在于“理念冲突”:导师想锻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只是要一张文凭;导师尽职尽责,学生认为你多管闲事;导师一遍一遍修改论文,学生认为你咬文嚼字,鸡蛋挑刺;导师要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学生认为“老板”压榨劳动力,……。总之,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

如果说公司治理还能解决“分赃不均”问题,那么“理念冲突”是没什么办法可解决的,只能碰运气,遇到投缘的人,无论职场还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都一样。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任贤齐还真没唱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春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5553-150081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