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牛津通识读本(美学)
这本书的优点是有些像大学的讲义,每一章的篇幅并不长,对这么“深奥”的主题,没有搞很专深的理论介绍,也没有用聱牙的专业术语,更没有从远古谈起,真的是好极了。但毛病是像一个邋遢的老师,总是用蹩脚的实例冲淡主题,杂七杂八的枝蔓扯的有些多,某些实例并不十分贴切却过多的展开(包括川大爷的照片,要知道全书也不过只有十二张插图)。不过想一想,其对象可能是像我这样的广场舞大妈,可能担心我专注度不够坚持到阅读完一章,只能扯扯闲篇,也是为了应付教学督导。
第一章:这一章基本上是做一个简单介绍,类似于序言或者前情介绍,在中国小说中,是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小帽(三言二拍中最典型),主要的目的是引入问题的、明确问题、阐述立场。当然,这里的作用比中国传统小说的开场小段要与主题紧密的多。
美学是一种体验;美学是一种“分析拥有这些体验意味着什么”的方法。这两种定义略略有些模糊,但对于一本通识书籍来讲,这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后来还在讲的“美学方法”:美学已经是一种方法了,哪里还会再有一个方法了。
美是指什么?是客观实在,还是人情关怀,是人想象的产物还是调动情绪的外部因素,怕是一个在不断扩大的概念,好在这本书并没有纠缠这些,但我觉得这书里还是指可以调动情绪的外部因素。
那么除了美的定义还有如何获得乃至正确的获得等周边问题便是美学了,而美学通常与艺术品相关,而不是与生活中的日常物品相关,所以美及美学又与艺术(品)结合的十分紧密,我猜想讨论这些定义的书一定是汗牛充栋,好在这个书并没有纠缠这些,而只在字里行间偶尔涉及
书中认为这个美学不是艺术哲学:这个观点修正了我印象之中的说法。因为在我那些关于美学的少的可怜的认知中,美学是一门艺术哲学。书中说美的范围比艺术大。近百年的艺术发展就是将世上的一切(包括物质、过程、感受)纳入艺术范畴的过程,消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美学超出艺术哲学或者说美超出艺术范畴只是一个事件的两面,这种观点被很多人接受或者抵制。
非“西方”美学:现在这种讲法是一种政治正确,不这么讲怕是会被人骂的。非“西方”美学可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可能是针对不同问题的使用的同一种方法,还有可能讨论的就不是一个问题。
第二章:是说美、美学、艺术。美容院里是可以清晰的确定美与不美,那么在其他的场合下是不是可以呢,比如欣赏艺术的时候,也就是说美是不是一个物质的本质特性,是不是客观的,是不是永恒不变的。(结论应该不是,但我读的匆忙,没有看到)。那会是愉悦吗?是一种是情感吗?抑或是一种其他自身的原因。但愉悦、情感都不是太准确,书中举了药物、性、摇滚的例子,来说明这些也是同样可以得到愉悦或者情感满足。
最后,书中将美落足在“注意力”。实在没想到,最后的落脚点是在“注意力”上,开了眼了,估计是心理学上的结论。
这里引用了一个找不到出处的孔子名言,在网上搜了一下也无果,有这么多熟知国学的人可否都寻到一个出处。
第三章是讲注意力的问题,有开放性注意力,而后开放性注意力是感受美学的手段与方法,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审美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或多个)点上的方式是很重要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开放的(即无目标亦无目的的)和自由的(可以无禁制转换的)方式是必须的。当然开放与自由的注意力并不一定保证审美过程的实现。
我猜这一章是想讲审美是不能带着框框进行的实践,这个过程的目的一定是不确定的,如果确定了可能便不可能进行审美了。
讲了很多例子,有些是关于注意力,有些是关于注意力的特性(开入或自由),有些是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但多半这些例子与美、或审美、或美学无关,而只是在解释注意力,并且有心理学实验做支持。而且“注意力”这个词儿也不太准确,时而是一个能力时而是一个过程。
我对艺术欣赏的理解是情绪上的一次冲动,可能是感动也可能是悲伤,这可能是一次经历,也可能是某一物或者某一事件带来的。得到一个实验结果完成一个计划、交付一个产品、收到一笔货款、都有可能引入这种情感,特别是第一次而且是那种克服了诸多困难,突然拨开云雾见明月的时光。那种心理和生理的感受都是一个样子,那时你就知道你面对了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但是并清楚结论是如何的(虽然坚信是可以实现的),因而有足够的专注力,但这个专注力又是开放与自由的,从而获得了欣赏艺术般的享受。
第四章是美学与自我
这一章的主题基本上是审美体验是正确的,审美判断是错误的。
“纯粹接触效应”是与审美能力相关还是仅只是一个例子(印象中有一种相熟产生美的说法),因为小节标题是“改变自我,改变美学”,但这节的内容与这个例子不是强相关。强调一下的是改变美学我理解是改变你自己的审美水平,也就是“品味”。
作者认为西方美学并没有关注“情感如何呈现,感知如何发生,审美参与如何与社会参与相互作用”,而这些恰恰是非西方美学观的主流。我不是太懂,但我觉得这种评价大概率会是有失偏颇。
西方美学更关注审美判断而不是审美体验。
审美的一致与分歧:有没有客观的美,像美容院那般。作者以电影评论者为例讨论了审美中的客观性的问题。包括最后讲的审美谦逊,读起来更像是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礼貌的态度。
第五章:美学与他者
美学并非用于监管:好古怪的小节题目。
第六章:美学与生活
美学讨论各种特殊时刻,但作者反对这些特殊时刻是日常生活中的孤岛。也是,审美过程(这书讨论美还是美学还是审美,也是很混乱的)一定是个大喜或大悲的过程,即使不是大喜大悲也一定是与平静的心态相偏离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非平静的状态,那他一定是个需要得到药物帮助的人。当你的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是一个从事“审美”的劳动时,你便无法获得审美的能力以及审美的快感了,所以艺术工作者总会有一些古怪的行为。
第七章,全球性美学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艺术品(工艺品),拥有不同的美学理论与实践方法,在艺术发展史上,不存在单一的欧洲轨道,应该是被越来越多的人多接受的。
但不同的艺术品中是存在共性的,作者以绘画的遮蔽或不遮蔽为例阐述了探讨这种共性存在的可有性。
“接触”又一次被提及,在相同的生活与历史传承后,是应该拥有相同的美学观念的。
而后不要固守欧洲美学的唯一史观,要保持审美谦逊,才能全面理解美学理论。
突然这本书就读完了,后面还有半本呢?!孰不知买了一本中英合璧的书,后半本竟是英文版。还准备持久战呢,没想到愉悦了一下。
这书并不是针对现行的主流观点进行扫荡,而更像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并且好像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体系,或许是我没有读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6855-146212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