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天然草場現生態奇跡 遏制沙塵暴不靠人力借天力

已有 3995 次阅读 2007-7-4 07:40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天然草場現生態奇跡 遏制沙塵暴不靠人力借天力

程曦 張東操 本文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04月17日,作者为本报记者

        不用植樹,不必種草,僅僅"休養"一年多,在渾善達克沙地的一隅,就出現生態恢復奇跡--
        2002年春季,我國北方大片退化草地上,沙塵依然肆虐。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的腹地,一個名叫巴音胡舒的嘎查(村子)裏,卻有一片綠色的天然草場正生機勃勃地滋長著。
        村裏住著72戶牧民,土地有11萬畝。全村幾千頭牛、羊的"口糧"則全部由區區450畝人工的玉米高效地提供,牛羊不再四處啃草,而是津津有味地嚼著水靈鮮嫩的英紅玉米。玉米高效地周圍,是近10萬畝日漸萌生的草場,在1年多以前這裡還是流動或半流動的沙地。
        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但它卻主要是自然本身創造的。
        生態學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博士說:"草場的生態是可以自然恢復的,遏制沙塵暴最關鍵的不是治沙,而是管住人。"
        這裡是中科院在渾善達克沙地進行天然草場生態恢復的一個試驗點。這裡的草場也曾在長期的過度天然放牧中走向衰退,但僅僅1年多的時間,它就重新煥發了青春。在這裡誕生了一個全新的治沙模式:"以地養地"。
        作為京津周邊的重點沙源區,渾善達克的名字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每年春天,這裡的大量沙塵頻頻搭乘狂風襲擊我國北方的大片國土,所到之處,黃沙蔽日、春光失色。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蔣高明博士說,長期以來無節制地放牧早已超出天然草場的自我恢復能力。多年的損失、再損失,大自然肯定會給我們"算總賬"。2000年,渾善達克的流動沙丘面積由1960年的不足2%擴大到33.1%,全旗已有79.2%的土地被沙地和荒漠化土地覆蓋。失去茵茵碧草的遮蔽,渾善達克變成了令人撓頭的重點沙源區。
        防沙治沙的行動早已展開,效果卻並不明顯,大片草場仍在不斷退化。
        原因何在?蔣高明說,癥結在於人們認識上的誤區。提起防沙,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植樹造林。"其實樹擋不住沙,即使在沙地裏種下了也根本無法成林,這是自然界46億年來鐵的規律。"蔣高明打了個比方,在沙地裏種樹,就好比在上面插一排筷子,間距太大,根本起不到固沙的效果。此外,沙地乾燥的環境無法支撐森林所需的大量水分。密集植樹只會破壞水準衡系統,前種後死的例子比比皆是:錫林郭勒盟幾十年來一直在種樹,可直到現在全盟的森林覆蓋率仍很低。事實上,只有用科學方法種出的草場才能真正覆蓋沙地。
        再比如每年的飛機播種造林。一次"飛播"需要花費大量財力、物力,效果卻好比"打補丁",而且種下的品種還不一定適合在當地生長。此外,"飛播"並沒有結合當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你治理,他不一定珍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風沙源的治理要靠投入,更要講方法。2000年11月,作為"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的一部分,渾善達克試驗示範區項目正式啟動。蔣高明等人先後在內蒙古多倫縣、正藍旗和白音錫勒牧場建立了3個試驗區,覆蓋土地總面積75萬畝。5年為期,他們要做的,就是為該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內風沙環境的綜合治理探索一條可行之路。
        他們找到了"以地養地"的"1/10遞減"治理模式。簡單說,就是利用小範圍的人工高效地為大批牲畜提供飼料,從而使大面積的天然草地獲得喘息之機,自然得以修復。他們的理論是:"種植1畝人工草地,可使10畝天然草地得以合理利用,從而使100畝沙地(退化草地)得到恢復。"蔣高明說
這是"向自然學習",尊重自然界的演遞規律。與投入巨大的人工植草相比,"以地養地"的模式具有明顯優勢。
        蔣高明等人在賀日斯臺蘇木的巴音胡舒嘎查選了4萬畝濕地,這個村屬於典型的渾善達克沙地環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試驗人員幫助牧民們打水井、發電,又手把手教祖祖輩輩放牧為生的他們去種地。
        2001年,他們在村子裏種下了450多畝英紅玉米。英紅玉米生長期短,牲口愛吃,是內蒙古多倫等地常見的飼用玉米品種。6月初播種,9月中旬收割,1畝地的平均產量高達3000多公斤(鮮重)。450畝地產出的玉米不僅基本解決了村裏所有牲畜的"口糧"問題,還可以被運出外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退化嚴重的草場上,1畝地僅能產5公斤左右的草(鮮重)。
        牛羊吃慣了英紅玉米,開始對天然乾草"不屑一顧"。僅僅1年多光景,試驗田周圍的大片天然草場就得到了良好的恢復。
        不僅如此,試區還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技術人員引導牧民們養雞、養奶牛、種胡蘿蔔。據他們估計,今年產出的作物、牛奶等如能全部賣出,將獲得上百萬元的收入。照此速度發展下去,兩三年內就有望收回全部啟動資金。
        "把錢投在1%的土地上",其餘的事情交給自然界自己去辦。正是在這個看似簡單、質樸的思路指導下,渾善達克的試驗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
        現在,草場恢復階段最關鍵、也最難熬的春天已經到來,不過蔣高明顯然對他們的試驗點信心十足。他們計劃在今年把高效地擴大到1000畝,畝產爭取達到5000公斤。等春天過去,蔣高明將再赴正藍旗。到那時迎接他的,將會是更加青翠逼人的廣袤草場。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4156.html

上一篇:灌木不姓“林”
下一篇:以地养地 浑善达克草逼沙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