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不用生态农业何时才能普及开来?
蒋高明
“六不用”生态农业,即在全部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与转基因种子,转而采用几十项生态替代技术。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弘毅生态农业团队研发并实践,已经经历了19年历程,在全国指导与推广基地122处100多万亩。尽管该技术不断成熟中,也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推广进程依然十分缓慢。六不用技术普及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难以准确预估,以下从推动普及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两方面来分析:
有利因素及可能推动普及的时间节点推测:
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如果在未来5 - 10年内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给予采用“六不用”技术的农户补贴、税收优惠等,将极大地鼓励农民积极采用该技术,有望在局部地区实现较大范围的普及。
第二,消费者认知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在持续上升。预计在未来5 - 15年,随着消费者对“六不用”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当市场形成对“六不用”农产品的稳定需求时,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采用该技术,从而推动其普及。
第三,技术不断完善与简化:科研人员持续对“六不用”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如果在未来10 - 20年内,能够将相关技术进一步简化和标准化,降低技术门槛和操作难度,使普通农民更容易掌握和应用,那么该技术的普及速度将会加快。
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对普及时间的影响如下:
一是成本较高问题 目前“六不用”生态农业技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包括劳动力成本、有机肥成本等。如果在未来10 - 15年内,不能有效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很多农民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不愿意采用该技术,这将严重阻碍其普及进程。
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六不用”技术的推广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和完善的服务网络。若在未来10 - 20年内不能建立起高效的推广体系,农民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普及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是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 部分农民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新的“六不用”技术(如与草共舞)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这种传统观念的转变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在未来15 - 25年内不能有效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六不用”技术的普及将面临较大困难。
(图为弘毅生态农场本部部分六不用产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3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