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自然基金放榜,败走麦城,有些许的遗憾,但评审专家给予了非常棒的评价和提出中肯的意见,在此表达衷心感谢之情,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实践,更好地提炼科学问题,来年再战。最近是行业科研项目申报季,不断的出差、会议、研讨,团队和合作团队密切配合,期待将团队的研究方向利用项目立项深挖一层,更好地推进团队的发展,饱含热爱,踔厉奋发。
今天是教师节,也是我们研究生开学的日子,我非常骄傲和荣幸的能够为新来的研究生上开学第一课,分享我对研究生如何处理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想法。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回忆过往,如果是我能够重新开始上研究生,我踩过的坑,遇到过的困难和不顺利,以及未曾实现的梦想,能否寄希望于我们的新学生,更好的规划和适应研究生的生活,为同学们刚刚步入研究生的生活添加一些灵魂或者对同学们有一点启发,可能我这节课就能变得特别有意义。昨天晚上,在学习焦裕禄精神培训之余,简单的对今天的开学第一课列了一个提纲,主要我发言总有跑题的嫌疑,要把我的发言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毕竟时间有限,想讲的事情太多了。
还好,有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使得我可以总结一下白天讲课的要点,相当于让同学们更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怀揣美好的心情踏上第一年基础课的学习。每年这个时间,作为老师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能够见到新报到的研究生同学,他们永远都是活泼有朝气,热情有光芒。在讲课的一开始,我首先澄清一件事情。进入到研究院开始科研工作的同学们至少有一半是参加过夏令营的,当年为了吸引你们能够来到这里,我们导师组的老师各个都用尽了洪荒之力,希望优秀的你们能够选择把我们这里作为你们开启科研之路的起点,所以,我们向你们展示了我们的装备、基础设施、科研环境等,同时告诉你们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美好的未来和目前的工作状态,当然也展现了我们作为老师渴望进步,追求梦想的决心(当然,都要靠未来在教学相长中你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当然我们也会特别“隐藏一些真相”,我解释谈到多样化的选择可能更符合你们的预期,你们既然已经来了,充满智慧的走好下面算数的每一步才是当前你们和我们要做的。同时,我也向大家抛出了我一个“冷冰冰”观点:“科研工作,人是第一位,仪器装备放最后”。因为郑州院再好的条件和设施,对你们来讲这里就是驿站,未来对于同学们应该陈述为:“铁打的你们,流水的营盘”,三年以后,你们都将各奔东西,美好的下一个驿站的寻觅在于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是否能够锻造一个铁打的自己。我接着就将了各位同学要思考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当然特别讲到了我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与同学们是教学相长,期待同学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时介绍了目前在智能时代,社会上通常所讲到了“T”型人才、“π”型人才和“梳子”型人才,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当前平台将自己打造成同学们希望的人才类型,当然,老师永远是你们最坚强和最稳固的一根“柱子”。
第二点,我特别提出了目前同学们经常会发生的疑惑,也就是是否需要尽快的进入科研工作状态,还是继续放飞心灵。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和很多老师交流过,我感觉在培养学生方法,各个老师有着不同观点,无关对错,只是风格不同。这一点需要和各自的导师进行交流。我就拿我对学生的观点结合研二的同学在组会上的困惑进行举例说明。就创新的方式方法上,和我们做饭道理是一样的,就拿做土豆而言,我作为厨师,精通“酸辣土豆丝”,科研刚刚开始,我总是希望我的学生多观察观察,例如分析一下我们所在的地点,看看我这个餐厅面向的客户是谁,我们采购的土豆是来自于哪里?老师傅的选材和切土豆丝的刀法如何?一次组会,汇报了土豆的来源,再一次汇报了切土豆丝的刀法是什么,第三次,酸辣土豆丝大师傅是怎么操作的。第四次,第五次……,直到有一天组会实在是忍不住了,问我,老师我研究文献和切土豆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有时候会说,炒个酸辣红薯丝如何?我的学生一脸惊讶并面露难色的告诉我,老师我是来向你学习土豆制作的,红薯我不关心。像我这样的老师不知道是否常见,这是快和慢的区别,无关对错。我就开始讲,对土豆这件事关乎着创新两个意思:一个是做酸辣土豆丝,这个我最擅长,你可以针对土豆的产地和特性,以及土豆丝的长短和宽窄,调整炒土豆丝的工艺条件,找出土豆丝特性与工艺条件间的关系,并且这种构效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除了得到特解以外,能否推导出一般情况,并且针对川、粤、鲁等地消费人群制作最适合最好吃的酸辣土豆丝,但另一个我们可以想想,土豆只能做酸辣土豆丝吗?能否做个土豆泥,土豆饮料或者羊肉炒土豆片或者其他等等呢?我们可以并且有时间可以选择科研的方向,是快还是要慢?
第三个方面,我带着同学们回顾了我们行业工业时代的这140多年重大事件,同时讲述重大事件背后的科学逻辑,因为同学们尚未进入,更应该具备从宏观和大历史中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目前我们院各个领域特点工作又是如何发展并为行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等同学们第二年回归到院里真正开始着手科研的时候,我会利用实习和授课的时间讲述的再具体一些。
接下来讲到了重点问题,科研新手需要什么样的推动力,让我们更好的锻炼自己。当然这里有老生常谈的说法,最恰当的就是王国维治学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衣带渐宽”“蓦然回首”等,但最近我阅读了丘成桐先生的《我的教育观》一书时,他的引用非常好,就是梁启超先生治学“四力”——“熏浸刺提”,我们院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学习过化学或者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我就结合了气固反应动力学的速控步骤来解释这四力的发生,如何强化这四力,从气膜扩散、灰层扩散、吸附动力学和化学反应入手,解释强化四力,是具有途径和方法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明白,反正我感觉我更明白了。
时间过得很快,讲到这里其实要收尾了,我还是忍不住讲了我和我的老师第一次交谈他告诉我的如何理解和应用反应动力学,利用阿伦尼乌斯关系分析得到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利用该关系解决了我在工作与生活上的众多问题,进一步说明我们作为工程师为什么要有Can Do的精神,为什么要做到80%等一系列有哲学意义的话题,我知道我的学生在总结我的报告时他理解了。我很开心,我希望把我的老师的这个思想不断传承下去,这是我对我的老师最好的纪念。教师节之际,也向我人生道路上支持和帮助我成长的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再次回到收尾阶段,同学们马上就要踏上去北京和南京的行程,北京是国科大,南京是南京农业大学,两个地方都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优秀的学习成长的平台,我对同学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利用好这个平台,谨记:“人生在世,唯有读书和跑步不可辜负”,同时,用“善思考、讲义气、交高人、谋大事”12字人生哲理与同学们共勉,祝愿同学们平安,未来一年学习顺利。
最后,回答了一位同学的疑问并邀请我的学生汤睿同学对我的“开学第一课”做了总结。我宣布,下课。
下课后,我在跑步机上运动一小时,PB(10km),“跑步”为同学们送行。
2025年9月10日夜
河南·兰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539-15014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