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科研故事】先有热爱,不断实践
2025-7-22 15:12
阅读:202

0722-3.png

前些日子发稿,都是关于2025夏至会议的报道,实验室冬夏至会议已经举办了23次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当然作为每次会议的组织者,切实感到近些年烟草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总感觉稍有放松,技术前沿就会有稍纵即逝之感,如何了解和观察到行业热点和最新动态,感觉是我一直需要增长的能力之一。很多朋友问我,如何组织这样专、精和前沿的学术研讨会呢?有时候这个问题想得少,笼统回答一般是“先有热爱,不断实践”,应该可以成为答案。最近几次冬夏至会议,相信大家越来越多的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站在了邀请报告的舞台中央,甚至在2023年冬至会议上首次以“青年论坛落脚。如何邀请到我们关注的领域优秀的青年带着其优秀的工作走上舞台呢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分享的话题。正好,有幸参加中国烟草学会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我怀着期待参加了这次分享会,尽管时间比较短,可能有些想法没有讲到位,我想,至少可以通过这个短文进行一些想法的探讨

下面我就这次交流的内容,我以做好行业科技创新磨刀石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了交流。放映的讲稿寥寥几个字,我就不进行展示了这里相当于一次对交流内容的扩展。为了说明问题,有一些是老生常谈。我一直觉得,科技工作者的三个任务就是做好科研,带好学生,讲好故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第三件事情越来越增加了浓厚的兴趣。借用了爱因斯坦的一段故事——他在相对论提出后,很多人诟病他没有更大的成就取得,但其实他一直在勤奋地投身科学探索,同时更以开放的胸怀为其他科学家提供思路启发、验证支持,甘当“磨刀石”,助力更多科学成果“锋芒毕露”。这一精神,恰恰契合了当前烟草行业科技创新中“传播者”、“服务者”和“孵化者”的角色定位。这次来讲这些呢,安排任务主要是分享如何识别优秀的科研成果,当然包括对论文审稿或者评价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评价和审定,更重要的是发现优秀的成果,如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深化研究和讲好故事。我这里就不介绍具体的技巧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好科研,当然做了一段时间后,就一定有发表的问题。先简单说说什么是优秀的科研工作,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体会,我在团队和创新课的分享中,口头禅就是“熟悉的路上没有大鱼”,当然也有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讲到要远离枪炮声,这些可能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可能涉及到涉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或者说处理“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的关系,但也是肺腑之言,如何更好选题做题什么是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好的论文等等。这里首先表明我的观点,评价一个成果的好坏和优劣不是专家应该寻找和听从我们用户的声音。简单回答就是“用户说好才算数”,对产品而言,“用户买单并且又复购”,尤其是对我们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的科研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个人在做一个评审者的时候,要求自己带上发现对方优点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和发现。也就在前几天,我和我的学生们组会,尤其是第一次和新加入团队的研究生强调,在课题调研开启时尤其提醒,希望大家阅读文献和总结汇报时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暂时把科学精神中批判性抛于脑后。在科研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科研开始是非常有帮助的,发现美也就发现了可以打造成一把好刀的”材料“。此时,如何运用于对成果文章的评价时,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了,此时,“磨刀石”的可以上场了,如何更好的打磨它。这个问题先留着。

先来讲讲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很多科研工作者像我一样都是乐于从事审稿这项工作,期刊的审稿并没有人和机构来计算工作量最多到年底发放一个证书但我相信大家都是愿意做这件事儿的,我们知道,发表一篇论文时,一般会有3位审稿专家审阅,有时可能更多,按一位研究者一年发表10篇科技论文计算,每年就要相应审稿30篇以上才算完成任务,在这种科学研究的命运共同体中特别发扬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同思想。当然这件义务劳动,我们可以更早的了解到科研前沿和动态,正如前述,我审稿过程通常会带着审美的心情阅读。

我们回到讨论什么是好的工作,如何选择我们的科研方法或者向读者讲述创新的故事等等问题,这个主要涉及如何理解自己的工作,这个环节个性化方案比较多,也并没有统一或者唯一的方法,更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所以在这部分,我根据我自己领域讲述了对研究方向选择和如何表达描述的理解。这时候就简要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心中的烟草工艺是什么,它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对内容更换一些表达方式,能否讲工艺过程抽象成一类或者几类与公知技术有关联的概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打磨的重要环节。另外一个,我们如何发现在关注的领域中,这里主要关注两点:“推动力”和“阻抗”。充分考虑和限期计算和分析一下各方向上实现目标的梯度分布如何,是否有些梯度大,有些基本没有了梯度或者本来就没有梯度我们针对问题或者目标,希望“推动力”越大越好,“阻抗”越小越好这样的话,我们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我经常以热力学中的“卡诺循环”做比喻,我们立志寻找我们自己问题或方向上的“卡诺循环”,同时,我们科研中需要有意识形成我们的“概念”,大多时候概念可能比取得具体成果更重要,这是后话,未来有时间可以谈谈这个话题。在推动力的理解上,我介绍了近些年来比较热的领域,围绕双碳目标所开展的一些探索,简单讲了碳中和的意义,同时介绍了以“电气化转变”开启我们未来工艺技术创新新领域,我们也正在这个领域投入和发力。

话题回到如何做好”磨刀石“工作几点想法,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在报告中阐述了3点,第一点是学好用好领悟好“两个结合”一个结合是与我们具体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另一个结合时,对该技术发展历程相结合,第一个结合着重点我们当下的问题导向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针对问题有什么科学问题的可以提炼和思考,研究者是如何解决的,这个方向是工作的主题,另一个结合就是要了解这个问题的发展历程和历程中如何进行解决和适应这个问题的产生的,这个结合的了解要在研究者报告中前沿的综述来识别。针对两个结合能够发现问题的长期性或者创新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对该研究者工作提出问题和建议,帮助研究者“打磨”该技术工作。第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个是对研究者工作进行一个分类,我们很多研究者在讲述自己科研故事的时候,总是希望多讲一些,很多时候总是会出现大而全,生怕评委老师或者读者觉得这个工作的工作量不够,问题解决的不够全面,其实很多工作或者故事是一个个小故事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讲故事时候,尤其是一篇针对论文来讲故事的时候。正对这个问题的分解,我介绍一下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滚筒干燥工序展开,在以前的公众号讲述的故事中我专门介绍过我们团队对这个工作的分解,这里简述一下,在企业里看到的滚筒干燥最终我们关注的是在制品的水分温度的变化,尤其是对稳定性的理解,这是这里所说的“大处”,但里面有非常多的“小处”,例如“原料在滚筒中的停留时间与分布特征”、“原料干燥动力学”、“滚筒过程中的复合传质传热过程”、“滚筒复合传热过程中含水率的控制技术”等等一系列的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大问题提炼出若干小问题来开展研究工作,我们团队在该方向上做了众多应用基础和共性技术工作,发表了非常多的论文来讲述该故事,最后形成了“烟草干燥工艺学”这本专著,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在网络上购买或者联系我索要。第三点是荣耀人类的精神。这个有点更大,但我特别认可这句话,“科学探索的本质就是荣耀人类的精神”,这个在阅读和评价论文时,并不能着重强调或者重点关注一篇论文究竟能做什么,能有多少社会和经济效益,关键看是否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有时候真正的发现对读者的启发更重要。发现-解释;事实-求证等都是最好的模板来发展拓展可能性的典范。在我们从事应用技术领域中做些科学的发现也在扩展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写完最后这段话,已经出差回到了办公室,昨天,见到了新回到院里的研究生同学,和他们上课主题,我使用了“先有热爱,不断实践”,结合其他四句话和研究生同学上了第一堂课,未来还有很多机会能和研究生在一起合作。今天下午党日活动中,大家讨论了科学家精神的话题,并且主持人宣讲了我们身边的科学家精神,当然,我在讨论中也向大家分享了我和身边科学家们的故事。这里我分享一个故事,这几年我承担我们研究生实习的工作,去年带研究生们去许昌烟田和收购站,聊天中,我和当地年长一些的种烟的农民和收购站的员工聊天,他们获知我来自郑州烟草研究院时,向我详述了他们当地烟草种植的发展和提升,都谈起了朱尊权院士曾经在烟田中工作场景和对他们的指导,同时推行的“上六片”技术让农民增收,听于此,我特别的感动,此时朱老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朱老的科技成果不正是我们执着追求的吗?——“用户说好才算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539-14947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