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斑羚,我的羊!

已有 5482 次阅读 2009-1-19 18:29 |个人分类:野兽公园|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甭多,就往前推30年,那时在咱们北京城的周边儿啊,人,远不如现在这么多,人为的痕迹也比现在少得多,在平原,几乎到处都能找到田园中的小片儿树林,小块儿湿地,稍微不好耕种的地块儿,人们就将其撂荒,让品类繁多的杂树和藤草蔓延其间,以便滋生些平时用得着的药材、野果儿或蘑菇,当然,也可以成为狐狸、刺猬、草兔、斑鸠和蛇类的家,那里,是平原动物们最后的庇护所。

    到了山区,生物多样性就表现得更丰富了。那时,听惯使线枪的老“把式”们说,北京的很多地方都出“野羊”。野羊,又叫野山羊或青羊,是北京地区极少有的野生大中型食草动物中的一种,学名叫斑羚,牛科,斑羚属,高不过70公分,体长一米二左右,跟家山羊差不多大,灰褐或棕褐色,有短角。象北京这样的地方居然也有羚羊,这在一般人看来,是绝不可能。其实,北京地区,地处华北平原最北端,燕山与太行山的结合部,复杂的地形造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只是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里良好的环境。《析津志》,是元人熊梦祥撰写的一本专门记录大都(今北京)地区地理生物文化风俗的书,只可惜,原书早已散失了,人们从《顺天府志》、《永乐大典》等书中引用的部分编撰成《析津志辑佚》一书,翻到“物产”一节,明明记有“羚羊,京西山广有之......其跷捷如飞,履险如夷。山人乩其往来,多获之,俗呼为野羊是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录了斑羚在当时的京西太行山区险峻陡峭的巉岩间自如往来的身影,并且当时的数量还不少,尽管其“跷捷如飞”,但仍不免被“山人”获之。毕竟元代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可好多了,当时北京地区的大中型食草动物在书中记录的还有几种鹿科动物,如獐、麂、麋(麋鹿,又称四不象)、鹿(梅花鹿)和炰香子(麝),而本土的牛科动物中该书仅记载了斑羚(羚羊)一种。看来,自元朝以来,北京地区野生的牛科动物就仅剩斑羚一种动物了,尽管北部与内蒙高原交接的地区可能还有黄羊(蒙古原羚)等草原型牛科动物,但绝不会多,且不可能象斑羚那样在北京分布得这么广泛。在这里,我们又要提到谭邦杰先生——我国动物园界的先驱、北京动物园第一任园长。他在《中国的珍禽异兽》一书中详尽地记录了近60年来北京斑羚的分布情况:“在50年代初,北京动物园曾一再收到群众从房山县山区送来活的斑羚求售,有成兽,也有幼兽......进入60年代后,就逐渐少了,但至今(80年代中期)北京郊区仍尚未绝迹。”他还指出:“房山、斋堂、南口、昌平一带,海拔几百米的山上就有斑羚”。

    80年代至今,又30年过去了。近年来,有关北京斑羚的报道少之又少。每每到深山区踏勘采药时,总不忘向当地老乡或经常往来穿越的“驴友”问一句:“还有野羊否?”,得到的回答总是摇摇头。前一阵子,在报国寺旧货市场上闲逛,忽见一地摊儿上有一对羊角出售,细看其大概十几厘米长,灰黑色,内弯而较扁,先端锐利,问之,答云是在“门头沟村儿里铲地皮(到农户家买古董旧货)时收上来的”,当时并没在意,只是觉得不是家畜羊角而已,回来和文献图录中的斑羚角一比对,几乎没有出入。是老乡收藏的陈年旧角?还是新猎杀的,就不得而知了。后来,听常去东灵山(北京最高峰,海拔2300米,门头沟区境内)的“驴友”说,在东灵山靠近河北省的山坡上,偶尔能看见一两只“野羊”,但是不是斑羚,一直也没法证实。可能,它们在北京那些极边远的地方还残存于世吧。现在,每当来到北京动物园的时候,我总不忘到食草动物区去看一看毫不起眼儿的斑羚,看看我久违了的“老乡亲”。(段煦 文/摄影 博物地理 www.bowudili.cn



博物之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8-210767.html

上一篇:挡不住的杏仁风情
下一篇:胡椒之美
收藏 IP: .*| 热度|

2 刘玉平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