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婆罗洲雨林之夜,野生动物的聚会 精选

已有 4173 次阅读 2023-7-18 23:11 |个人分类:野兽公园|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9300.JPG

婆罗洲的龙脑香雨林

在雨林地区工作,多半儿时间是在茂密的丛林寻找各种动植物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素材,尽管这些工作十分艰难且碎片化,但我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在太阳落山前返回驻地,尽最大可能做到夜间不留宿林中。哪怕明知这个地区没有猛兽,夜间也绝不踏入林中半步。迷路、坠落陷阱或深坑、陷入沼泽地、被虫蚁或毒蛇咬伤、被植物毒刺戳伤,还有失温(对,你听的没错,连绵的雨水可能让你失去宝贵的体温)......遇见以上任何一样都有可能要命。最近听说很多植物园、动物保护机构或自然旅行团都有夜间探索雨林的项目,而你如果有兴趣加入其中,一定要事先了解这些地区的安全性和组织者的可靠程度,以保证你的安全。加里曼岛北部的卡比利-西必洛森林保护区有一片丛林伸入到人类居住的城市区,于是乎保护区就在那一片区域建设了个“雨林探索中心”,该中心不仅修建了十分完备水泥参观步道,而且借助一片洼地,在距离地面32米的地方建设了一条很长的钢架式步行廊桥和更高的观鸟塔,供人们得以在雨林最具特色的树冠层观赏生活在那里的野生动物。同时完备的导览体系也为夜间观赏雨林生态提供了安全保障。

 IMG_6097-圆鼻巨蜥.jpg

雨林中出没得圆鼻巨蜥,最大可达两米以上,是趴着走路的“恐龙”,尾巴的力量很强,能扫倒一个成年人,因为经常吃腐肉,唾液中含有可致败血病的细菌。

IMG_9665-安布闭壳龟.jpg

雨林池塘里的安布闭壳龟

IMG_0890湾鳄.jpg

在通海的河流中往往会有能吃人的湾鳄,当然这条还处在幼年 

即便如此,那个难忘的夜晚还是借助了当地向导的带领,因为只有他们最清楚哪些动物是这片丛林的常客,哪个时间段在哪个位置活动或休息,在他们的帮助下,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容易观察到你想看的动物。傍晚时分,我们拿着手电筒随同向导走上廊桥,耐心寻找藏在树冠里的动物。这里的雨林是典型的旱地龙脑香科树林,洁白笔直的龙脑香科树木从地面到树顶垂直距离有4060米高,巨大的树冠与许多攀援植物、附生植物构成了多样化的“高空”生态体系,成为众多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和鸟兽的家园。忽然向导的手电筒照到一丛晃动的树叶,一个毛绒绒、胖乎乎的脸盘立刻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看。原来是一只出来找东西吃的菲律宾蜂猴。蜂猴也叫懒猴,所谓“懒”是因为人们见它白天不同于其他的猴子又闹又叫,只会团成一个绒球抱着根树枝睡大觉,其实它是典型的夜行动物,只要太阳一下山,饥肠辘辘一整天的它,就会伸伸懒腰,慢吞吞地四处寻食吃去了。在它的食物中,很大一部分是树胶。有些热带树木一旦树皮破损,就会从皮下流淌出一种具有粘性、有的还带有些许香甜气味的汁液——树胶,大树分泌树胶本来是为了促进愈合伤口,并为暴露的组织保持湿润、隔绝空气的氧化和避免被真菌感染,而这种黏糊糊的东西又很有营养,小蜂猴十分喜欢拿这些树胶当食物,而这些分泌树胶的伤口经过蜂猴的舔舐和啃噬后,又会刺激大树分泌更多的树胶来弥补,于是蜂猴便经常会往来于不同树木的创口间,当这一处舔舐干净后,正好那一处又分泌和积累了不少。另外,蜂猴对于高蛋白的动物性食品也很着迷,别看它的动作看起来慢吞吞的,那纯粹是“伪装”,当它遇到熟睡中的鸟或者如大型昆虫如纺织娘、竹节虫的时候,它会以极慢的速度爬过去,不被猎物发觉,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下抓住它们。由于蜂猴的眼睛不能长时间被强光照射(尽管我们用的对它安全的是黄光照明),我们在获得几张令人满意的生态照片之后,便暂时关闭灯光,任由它向树丛深处爬去。

刚刚醒来的蜂猴.JPG

刚刚醒来的蜂猴

夜幕下外出活动的菲律宾蜂猴.JPG

夜幕下外出活动的菲律宾蜂猴

当晚,我们还观察到了另一种夜行兽。当我们的电筒光柱在更高的树上搜索时,忽然看到一只猫样大的小兽,却长了副松鼠的面孔,蹲坐在粗树杈上,一条长长的大尾巴自然悬垂下来。这是一只鼯鼠,俗称飞鼠,这一类动物是松鼠的远亲,它们的前肢与后肢间具有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它们大部分的食物来源于树上的叶子、嫩枝、果实和幼芽。当然,和蜂猴相似,在遇到昆虫、小鸟和鸟蛋的话,也不会拒绝。鼯鼠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亚,婆罗洲所属的马来群岛是它们分布的最南端。住在北方大陆上的鼯鼠又称“寒号鸟”,喜欢住在山崖上的石洞中,而婆罗洲的鼯鼠喜欢栖息在高大的龙脑香科乔木的顶端,因为那里能时刻获得高空中的气流,一感到有危险,就可以展开宽大的皮膜,奋起一跃,继而消失在漫漫的夜色中。鼯鼠一族大约有30多种,我们眼前的这只根据体型、长相和这个地区的分布记录看,鉴定为棕鼯鼠,这是种大型鼯鼠,体长可接近50厘米,尾巴的长度几乎也能赶上体长,呈圆柱形,直直的拖在身后,尾巴的末端为黑色,这是它身上最明显的特征。棕鼯鼠的体色差别很大,有些地方的个体呈黑褐色,有些则呈红棕色,我们眼前的这只特色偏黑,属于暗色型。也许是距离太远的缘故,它蹲在距离我们头顶还有30多米高的树顶有恃无恐地看着我们,丝毫不畏惧,让我们观察了很长时间,可能是待得有些厌了,只见它身子向前一探,两只后脚一蹬,飘忽过一片黑影,悄无声息的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棕鼯鼠.JPG

棕鼯鼠

IMG_1085白顶黑鹊鸲.jpg

夜间栖息在枝叶下的白顶黑鹊鸲

IMG_1159绿胸八色鸫.jpg

在树枝上过夜的绿胸八色鸫

栖息的冠斑犀鸟.JPG

林间栖息的冠斑犀鸟

(本文发表于《我们爱科学》杂志,此处为未删节过的全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8-1395130.html

上一篇:斯科特的南极实验室和跑得最远的中国古瓷
收藏 IP: 114.254.2.*| 热度|

7 郑永军 孙颉 张晓良 崔锦华 康建 杨正瓴 Medjaden美捷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