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规格
【 书 名 】高效海绵阅读法
【 作 者 】李小墨
笔记
金句收集
阅读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一定要把阅读和生命中重要的目标结合起来,打通阅读与能力养成、目标推进、愿景实现之间的关系。
一定要养成稳定的读书习惯,特别是一定要追踪自己的阅读进度,因为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太容易骗人了。
无论谁,在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拼命乱读的时期。
要广泛涉猎不同的书籍。阅读不同书的体会、乐趣和收获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书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会给我们不同的滋养。偏执地只读某一类书是自我限制,广泛涉猎才能得到更开阔的世界,并对这个世界有更完整、更深刻的洞察。
阅读速度和阅读品质同样重要。一旦阅读速度快、阅读量大、累积得多,理解新事物就会愈来愈容易,如此一来,便可以大幅提升整体的阅读品质。
每看完一本书必须写一篇阅读心得;如果没写,就不许自己看下一本书。这篇心得不是复述和转述书中的内容,而是回答一个问题:读这本书,和没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
我的知识边界拓展了吗?我的认知更新了吗?我的观念改变了吗?我是否学到了做事的方法?我是否有了新的人生愿景、人生目标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我的某种心结解开了吗?我对他人和世界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
读书不必非得以一本书为单位来进行,可以只选取对自己有用的局部来读,甚至可以把很多本书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有意识地建构知识体系,聚焦在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主题,进行深入的主题式阅读,让这个知识体系为我的人生服务。
培养选书的眼光,跳出单本阅读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做整体的阅读规划,开始慢慢学习如何建构最大程度服务于人生的知识体系。
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变现?答案是: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东西。
之所以要做读书笔记有两个最重要的作用:帮助「当下的理解」和帮助「以后的记忆」。
理解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理解书籍的内容: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最有力的洞见是什么?哪些概念浓缩了作者的思想精华?我理解这些概念了吗?哪些句子和案例值得留意?第二,则是理解书籍的底层架构: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写作目的,他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同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了帮助以后记忆,需要对知识进行充分且深度的加工。第一,筛选。第二,分类。第三,连结及复述。
资讯具有了某种结构,才能成为知识;分类不仅是组块化,还是深化理解,是对资讯的一种重要加工。
真正重要的东西,一定会被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书里反复陈述,所以就算这次漏掉了,也一定会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
重点是新知,是这本书有别于其他书籍、体现这本书独特价值的内容。
所谓好的读书笔记,是可以让大家不重新读原书,就能快速回顾书籍要点和个人思考要点,仿佛穿越到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当初这本书所带来的情绪和思考激荡。保留阅读过程中思考和情绪上的感触。
好的读书笔记可以让大家读完一本书后,非常清楚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而不是处在一种「好像有收获,但说不出来」的懵懂状态。
结构内化的读书笔记,包括独立思考和个人见解,主要聚焦个人的收获和总结归纳,而要用到的工具是阅读心得。
阅读动机,决定了阅读速度、阅读深度和关注的重点。
无知带来焦虑和恐惧,反之,理解和洞察让人感到愉悦、幸福、激动和成就感。
阅读动机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类型:
想获得行动上的指导
想获得精神力量
满足认知需求
书是论述类书籍,重点就是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浓缩思想的概念,会被作者反复提到,它们通常会出现在书名、目录、章节标题中,且作者在正文中也会花大量篇幅去阐述。
能准确抓出核心概念,再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就等于把这些概念融入自身的表达和思考体系中,如此,阅读效率就能大幅提升了。
如果书是小说,就要把核心概念换成核心人物和核心情节,同样可以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哪些句子能被称为金句呢?
表达特别到位、让人惊叹的句子。
思想特别深刻、洞察特别准确、蕴含的意义丰富、能带来启发思考的句子。
给我们带来情感冲击、引起共鸣的句子。
给我们带来勇气或动力的句子。
能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导我们为人处世原则的句子。
阅读让我们欲罢不能,当我们内心深处许多隐蔽的感受,被一个身处不同时空的作者一语道破时,我们可能会流泪,觉得被深深理解了、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可见理解本身就能带来治愈的力量。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好「关键的少数」,为了做好「关键的少数」,必须抛弃「有用的多数」。
人们不太容易记住概念,但非常擅长记住故事,因此,收集那些触动我们、带给我们启发的故事,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故事背后的理念,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更加复杂的事物。
联想发散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帮助我们进行深度的理解和内化;第二,帮助我们进行快速、持久的记忆。
柏拉图明白自己的乌托邦实际上远非真的可行,他承认自己描绘了一种无法实现的情境,但他认为这种对美好愿景的描绘其实是有价值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憧憬,并努力实现憧憬的一部分。
阅读是训练联想发散能力的绝佳方法。
当面对相对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时,要尽可能举出具体的案例,或把原有案例替换成自己的,以帮助深度理解和内化。帮助我们进行快速、持久的记忆。
在阅读的过程中,若书中的某个部分让大家想起了其他人说过的某句话、新闻里的某个故事、职场上的某个体会、另一本书的某个观点等,就请把它们写在书上,这些内容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的理解和内化,从而有助于快速且持久的记忆。
人有一种奇怪的本能,只要有人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就会忍不住去回答。
组织答案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所以提问是启动思考最好的方式,它会立刻把人拉到一种渴求答案的状态。
当心中有疑问时,请大家一定要把问题写下来,「写下来」意味着必须准确地表述疑问,而被清晰表述的疑问才会催动严谨的思考。
梦想并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它来自阅历和眼界。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像样的目标和梦想,不完全是因为懒惰不想思考,有时可能是因为所处环境所造成的资讯落差和眼界限制。
「知道」和「悟到」是有区别的。「悟到」是洞见时刻、是个人认知和领悟层面的重要突破。
读书是需要阅历的。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杨绛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除了提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需求层次,还阐述了不能被简单放进层次理论里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洞见时刻就是对认知需求的深度满足,这是一种朴素、极致的快乐,人世间的其他快乐很少可以和这种由深层洞见所带来的快乐相提并论。
洞见时刻是指认知层次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情绪感受则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很多时候我们对人生的思考都是由情绪所触发。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两件事很重要。第一,选择「资讯 ── 行动比」高的资讯。第二,透过追问,以发挥资讯的最大价值。
如果只感慨一下「哇,原来是这样啊,好有道理」后就结束了,不会有任何改变。将学到的东西其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行动或指导行动的原则,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成效。
一个常见的错误:把阅读过程中的个人思考当作是分心。因为他们把阅读书籍的本数当成阅读成果。读书的数量多,并不等于收获多。
不要怕把书弄脏了;书特别干净、一个笔记都没有,不是对书的爱惜。
书作为一个物品,本身并不值钱,真正爱书之人,不会为物所役。
在逐页阅读时,之所以容易迷失在文字的海洋里,就是因为「要点」或「知识板块」之间的距离很远。同时我们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容量又十分有限,有了知识地图,就可以把要点和知识板块全部放在同一张纸上,从而很容易看清一本书一共有多少个要点和知识板块,各个要点和知识板块之间是什么关系,挖出内隐在文字海洋中的骨架结构,进而深度理解、内化和吸收书籍的底层架构。
虽然我们记一遍记不住,但可以选择重复记忆,透过复习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把复习过程融入读书流程:做心智图笔记时复习一遍;隔天替心智图笔记上色时复习一遍;写阅读心得前把心智图笔记复习一遍,写阅读心得的过程中再抽出局部进行细读;以后需要应用时再把心智图笔记抽出来复习一遍。
写阅读心得的方法:
清单式写法,选取几个最打动自己的要点来写。
只抓一个最打动自己的要点来写。
提出一个所关心的问题,然后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完整回答这个问题。
结合新闻时事,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当下的现象和问题。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朱光潜
阅读让我们学到新知识,得到新观点,使我们有一种学习的喜悦,会产生一种认知刷新的快感,然而这种喜悦和快感,很容易掩盖掉我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件事,以致会愈来愈依赖书,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阅读中思考的目的:一是为了理解;二是为了获得改善生活的智慧。
《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两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世界上不只存在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要随便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第二,也正因为不只存在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不用活在别人的期待和标准里,而是要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为了那个意义而活。
思考是有目的性的心理活动。思考是对答案的探索、对意义的追寻。对于阅读而言,思考的一个目的是理解,另一个目的是获得改善生活的智慧。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这两个目的,就不会在阅读中「迷失」了。
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阅读心得,这份心得不是复述书里的内容,而是追问一个问题:读完这本书的我和没读这本书的我,有什么变化?
瓦尔登湖的那种隐居生活,梭罗也不过过了两年,这对他来说只是个生活实验。实际上,他是身体力行鼓励大家透过开展生活实验的方式来探索、寻找、设计和尝试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生活实验」把人生变成了一场自由探索的无限游戏,我们的人生始终处于未完全定型、正在设计中的状态,我们不是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是随时都可能因为一个新的生活灵感而踏上另一个方向。
「红绿灯思考法」。在阅读时可以准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笔。「绿灯行」 ── 对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内容,用绿色的笔来画线;「黄灯来了等一等」 ── 对于没有完全理解,需要再调查或思考一下的内容,用黄色的笔来画线;「红灯停」 ── 对于完全无法理解的内容,用红色的笔来画线。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充分驱动我们思考?
自己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大胆有自信、雄心勃勃和切实可行。
这本书的「大问题」。可以让我们回到作者的思考起点,和作者站在同一个层面思考,有助于我们以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相反的观点是什么。
藏在我们「阅读目的中的问题」。
当我们带着自己的「大问题」读书,能把有助于我们思考的资讯全部吸过来。
在阅读中我们把有分歧的观点放在一起看,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种学术不同的观点。
思考的起点,就是遇到了某种困惑;把心中的困惑说出来,接着去寻找答案的过程。
从书中可以读到许多事实和观点,但不加以选择就统统采信,容易「为书所愚」,为此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不等于独自思考,闭塞的资讯环境不利于思考,独立思考也不等于不接受别人的影响,独立思考亦不等于和别人想的不一样,特立独行;独立思考更不等于故意唱反调。
阅读的整体效果=阅读品质X阅读速度。
有时我们没办法跟别人比较阅读速度,是因为知识背景累积不够、理解力不足。
读字速度是伪阅读速度,理解速度才是真阅读速度。
我们可能会遗忘知识,但是理解力不会因为遗忘而消失。知识会融入新的理解,成为我们世界观的一部分,如此一来记忆知识就成了「顺便」的事。
局限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阅读,不利于理解力的生长。在「广度」上跳出舒适区,建立一个理解力的池子,在「难度」上跳出舒适区,尝试读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书。
经典书籍浓缩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影响着人类前进的方向,而一般书几乎都是对经典的演绎或解释,或对局部思想的再次阐述和应用,很少有什么新东西,往往一眼就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因此一般书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因为它们的资讯浓度太低,直接读经典效率最高。
效率最高的人,绝对不是最勤奋、工作时间最长的人,而是工作时最专注、休息时最高效、精力恢复得最快的人。
当人生遇到困境,不论是大困境还是小困难,比起习得性无助、站在原地抱怨的人,透过阅读获取更优秀之人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是一件很高贵的事情。它让我们成为自强不息、永不自弃的人。
实用类书籍有千百种编排方式,无论书籍写了什么内容,它都由三部分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读实用类书籍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改变只能在现实中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第二句是「行动只能从你自己开始,没有人能替你开始」。
哲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科类经典著作,是人类的思想精华。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思考?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说统统是由那些重要的思想所塑造的。
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教育、商业、社会服务和公共行政,统统都是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所发展而来。
若想要理解世界并看透本质,就得回到思想的本源去阅读,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可靠和清晰的认知框架。
透过看谈如何思考的工具书来学习和思考,是次等的选择,最好的选择是直接观看最会思考的那些人,看他们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成熟的时候,是怎么把一切梳理清楚,怎么决定人类社会的走向,他们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会因为阅读而变得有自信。当我们见识过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是如何思考之后,就不太容易在生活中遇到稍微优秀一点、稍微有一点见解的人就妄自菲薄了。
了解一个学科领域需要:第一,浏览一遍某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脉络,弄清楚来龙去脉;第二,找出关键思想家、关键书目和关键主张。
经典并不都是难读的,有时困难是我们自己想像出来的。不用全部读懂,即便读得一知半解,只吸收了能吸收的部分,一样可以受益匪浅。
若经典的理解门槛太高,可以使用好的辅助书。常用的辅助书有:大家解读版本;通俗讲解版本;针对初学者、青少年的入门书和大众普及本;思想家(作者)传记。
辅助书是二手,甚至是三四手的转述,一定会和原着有所偏差,所以它们不能替代原着。可以多看几本辅助书,兼听则明,形成自己的判断。辅助书也有难度区分。
论述说理型的书让我们运用理智、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去理解事情;而虚构想像的书则让我们动用情感和想像力去体验一种经历。
读书的人可以经历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建立羁绊,并不像在自动贩卖机上买东西,投币后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甚至建立了羁绊后,可能更容易受到伤害,可是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丰盈和不同。
好的小说不仅讲了故事,还有精简的隐喻和象征,里面有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反复面对的处境,以致这些隐喻和象征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依然能被对照到真实生活中。
缺乏知识体系的人其接收的知识和资讯愈多,脑子反而愈乱,人愈困惑;而有知识体系的人,面对像砖头一样的知识和智慧,会把砖头盖成一栋楼,这栋楼有层级和主次,每块砖头都各得其所。
尽快锁定一个主题和领域,让自己变得专业,自然就能触类旁通。
用专门学问做中心,从这个专门学问下手,再扩展到直接相关、间接相关、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胡适
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读书一定要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的志向、理想和目标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 ── 知识体系是为个人的志向、理想和目标服务。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读能够帮助我们成为这样的人的书。
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大量搜罗和阅读各种类型的书,再将这些书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摘录出来加以比照,有系统地阅读和学习,最后进行资讯整合和综合思考。主题式阅读是建立知识体系最快的方式。
用「豆瓣读书 ── 所有热门标签 ── 标签直达」可以找到图书内容和主题与标签相关,而主题关键字中无标签文字的图书。
微信读书的有点:①可直接试读;②可全文检索;③可作者搜索。④可书单搜索。
所谓的读书,从来都不只是读书而已,找书和选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透过阅读来积蓄力量,获得知识、能力和勇气,去做我们之前做不到的事。
抱怨的五大底层心理动机:追求关注、推卸责任、自夸、操纵他人、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很多次的刻意练习。
知道了理念和方法、技巧和策略,意味着我们可以走最短的路线来跨越知道和做到的距离。知与行相辅相成,知需要在行当中强化,行也需要知去推进。
日日不断之功,比偶尔爆发更有力量;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阅读,才是阅读高手的策略。
「坚持」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可以被训练出来的能力。
建立习惯的目标,就是让基底核从前额叶皮质的手中接手控制权。
没有任何一本书非读不可。我们会遇到话不投机的人,自然也会遇到话不投机的书,就算它的名声很响亮,我们也可以不读。
那些我们读不懂、读不完、读得一知半解的书也有意义,正是因为我们跳出了阅读舒适区,才会遇到这样的书。
《阅读的十个幸福》丹尼尔.贝纳
我们有权不读书。
我们有权跳页阅读。
我们有权不读完整本书。
我们有权一读再读。
我们有权什么书都读。
我们有权进行包法利主义(指容易被小说感染、不切实际)的阅读。
我们有权在任何场所阅读。
我们有权随手抓本书的阅读。
我们有权大声朗读。
我们有权保持沉默的阅读。
把阅读和迷茫感、焦虑感、无力感绑在一起。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痛苦的本质都是无能感和掌控感低,而阅读是自我提升的重要管道,也是成本最低的管道,所以每当我感到迷茫、焦虑,产生无力感的时候,就会去阅读,密集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请相信: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一定有很多人也遇过类似的问题,且也一定有聪明的过来人想到了解决办法,并把自己的思考和办法整理出来,写成书,毕竟人类的智慧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来的。
坏习惯通常是满足我们的短期利益,能让我们获得即刻满足感,它和欲望挂钩;而好习惯要求我们延迟满足,去追求长期的利益。
不要总觉得意志力可以战胜诱惑,应对多巴胺的策略就是「我惹不起,但躲得掉」,远离会让多巴胺分泌的诱惑吧!
糟糕的坚持也好过放弃。
案例故事
在我写作生涯的某个时期,曾被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吸引,那也不是因为我忠于某个民族传统,也不是因为我缅怀童年的阅读,而是因为我对风格和结构感兴趣,对故事的简洁、节奏和条理分明感兴趣,
童话只是他用来训练简洁文风和故事节奏的工具。只有把写作研究得十分透彻、文学审美极高、对文字极为敏感的人,才能懂得童话的高妙之处,才知道如何取法于童话,进而从这些文本中获益。
李敖在读书时,手边会备着剪刀、美工刀,看到某页或某段有自己需要的资料,就把它切下来;书背面如有需要的内容,就把背面影印出来,再把需要的部分切下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切下两面需要的资料。他看完一本书时,这本书就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了。
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书本的精华已经「融」为我们认知的一部分,如此就也不再需要物品形态的书了。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苏东坡读书
精读价值: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历史学家钱穆也给学生讲过《论语》,写过一本《论语新解》,他的写作目标是:用最浅显的白话文来写,好让国中以上的学生人人能读。
而辜鸿铭的《辜鸿铭讲论语》主要是写给欧美人读的,他的书援引了歌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思想家、作家的话,还把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和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进行横向比较。
当我想从充满压力和焦虑的生活中逃离时,我用「躺平」和「摆烂」来进行自我描述,但这两个词是用追求世俗成功的那套价值观标准所创造出来的。使用这两个词就启动和强化了世俗成功的那套价值观,所以会令我产生愧疚感、犯错感、自我贬低和自我矮化。
其实唐伯虎和陶渊明给人们准备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名字叫「归隐」或「田园」。使用这些词汇时,我胸中荡起的是「但愿老死花间酒,不愿鞠躬车马前」的闲适和潇洒,而不是自我矮化。
要想表达自己的生活观点,必须发明自己的话语体系。
情绪感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戴建业老师说直到自己的太太去世,他才真正读懂这首词,才真正明白「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有多重。
以前他只是「知道」,而当他有了和纳兰性德一样的经历和心境时,才是「悟到」。
悲伤并不会消失,很多人以为悲伤会消失,其实它永远不会,它只是埋伏在某个街角,随时准备伏击我们。但我现在却喜欢我的悲伤,因为换个角度来看,悲伤是我和妈妈之间永远不会中断的连结,是她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无论这种悲伤是淡淡的,还是猛烈的,都是我和她游丝般的联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8273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