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快速阅读——阅读摘记

已有 884 次阅读 2024-2-1 13:27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快速阅读:一年轻松读完1000本书

【 作 者 】石伟华

【 ISBN 】978-7-5180-7199-9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7

  

笔记

  

  为什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坚持读书,一年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而有的人虽然也很喜欢,但只是口头上喜欢,却很少能静下心来去读,原因很简单:读得慢,读不进去,坚持不下去,读着读着就放弃了。

    

  所谓声读,就是在看书的时候,自己不读出声音就不明白书上写的是什么。

  而视读,就是眼睛扫过就能理解文字的意思。这也是快速阅读追求的一个境界,用专业的说法就是“脑内发声现象也没有了”。    

  任何技能的提高都有3个阶段,快速阅读这项技能也不例外。

  • 理解方法的原理。

  • 自己根据方法尝试训练。

  • 内化为习惯。

      

  眼动速读的训练来说,相对比较难的是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消声的处理。

    

  思维导图的阅读模式不适合文学作品,特别是非主流的文学作品。而对于一些知识型、思想理念型的书,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是按这种结构化的思路来进行的。作为读者也很容易抓住作者的BOI(BOI是指基本顺序思维),阅读的时候能够做到思路清晰、结构明晰。

    

  不要在太饿或者太饱的情况下阅读。因为在太饿的情况下,大脑的专注力会被饥饿感占据,而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任何事情。同样,如果吃得太饱,大脑是极容易犯困的,这时候如果安静地阅读,很容易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

    

  在阅读的时候,特别是长时间阅读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别扭的姿势,阅读前尽可能做到全身放松,调整呼吸,让身体处于一种非常平静、非常放松的半催眠状态。

  找一个舒服、自然、放松的姿势坐好,然后连做三次深呼吸。每次都慢慢地吸气,直到吸满,然后把气含在身体内部至少三秒,再慢慢呼出。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脑尽可能调整到α波的状态,能够更好地、更快速高效地接受信息。    

  如果你平时有戴隐形眼镜的习惯,强烈建议在进行眼动速读训练前摘掉,以免造成不适或者对眼角膜造成不可预估的伤害。

    

  永远用略超过你理解能力的速度去读。

  只要你能坚持按这个速度阅读,阅读几万字以后,大脑就会自然地适合这个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会慢慢地提升。

  只要感觉自己理解能力上来了,就要提醒自己加速。只要感觉理解能力上来了,就要提醒自己加速。    

  在阅读时怎么让潜意识快乐呢?

  当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时,就放慢速度,认真地读,慢慢地读,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去读。

  当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看不懂、无法理解的内容时,可以适当跳过,先阅读后面的内容。如果阅读过程中发现极其枯燥无味的内容也可以适当跳过。    

  结构化阅读真的是一种非常自由的阅读模式。只要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作者的目录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BOI模型,这本书的精华就已经被我们吸收了。

    

  作者自己写的序,一般会包括以下内容。

  •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本书解决或者阐述哪些问题。

  • 这本书产生的过程,基于哪些原因或者事件形成了这本书。

  • 希望读者能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

  • 四是如何阅读这本书,这一条是最关键的。好的作者会告诉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阅读的节奏如何控制,内容侧重应该是怎么样的。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寻找阅读动机

  • 看封面和封底

  • 看前言或序

  • 看目录

      

  人生的第一个1000本书。

  知识是相通的,写来写去,同类知识就那么多,无非是换个概念、变个说法、转个风格,或者高深一点就把几种不同的知识进行重组,提出一种新概念,实际还是“1+1”的关系。

  当你脑子里已经有了1000个“1”的时候,就可以任意组合出各种各样的知识了。

  哪怕用10年,哪怕用20年,不用担心每年都会有新的事物出现,先读经久不衰的书。关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的书,能看的全看一遍。没有必要看得多细、多认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才是关键。

  世界上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当你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也是相通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20187.html

上一篇:快速阅读术——阅读摘记
下一篇:一页纸工作整理术——阅读摘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