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阅读笔记

已有 1358 次阅读 2022-8-6 15:58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
【 作 者 】华杉
【 ISBN 】978-7-5321-7167-5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

笔记

        钟会对司马昭说的那几句决定嵇康死罪的话:“康有盛名于世,而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也就是说,他是否曾协助毋丘俭并不重要,只是要借这件事铲除他。
        越是有影响力,越不要乱说话,越是要君子自污,贬低自己。 


        邓艾对蜀士大夫说:“诸君赖遭艾,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这话已经是大错,而且可谓大罪。
        不管对蜀国皇帝及士大夫怎么处理,都是国家的政策,怎么成了他个人的恩德呢?这叫作“市恩”。
        他把司马昭的活儿全干了,这就是僭越。僭越其礼者,必觊觎其位。他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 


        人性的弱点,就是分析别人跟分析自己完全不是一个逻辑,背后只有一个逻辑,就是别人会失败,我会成功。这都是一厢情愿。 


        辛宪英预言了钟会造反,说:“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要注意识别这样一种人,他既无为君之才,更无为君之德,但是,他不能久居人下,一定要自己干。
        这种人呢,他自己会表现出来,就是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觉得主上没有他就没有今天,他就算不是“实际控制人”,也是“造王者”,既然能造王,何必造他人呢?一有机会他就要造自己为王。 


        为什么说君子要戒慎恐惧,随时都在戒慎恐惧之中,不敢有一丁点自满和得意呢?因为你一不留神,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连锁反应就会几何级数地放大,给天下人闯下大祸。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的滋味或许让人欲仙欲死,责任的滋味也能让人生不如死。 


        理性是虚构的、外来的,而情绪是本能的、自身的。任何决策背后的根本都是情绪。
        一个人能读书学习、严于律己,他的舒适区就往理性转移,相应能进入他舒适区的人,就是理性君子。一个人不能克制自己,一路放纵,他的舒适区就是感性的,相应能进入他舒适区的,就容易混进奸佞小人。 


        《孟子》的“四种圣人论”,孟子说,有四种圣人:圣之任者、圣之和者、圣之清者、圣之时者。
        圣之任者,是以天下为己任,一切都是我的责任,如果有一个人挨饿,是我害得他挨饿的,因为是我执政啊!
        圣之和者,是和光同尘,代表人物是柳下惠。遇到卑污的君王,他委身事奉,也不以为耻。给他多么小的官位,他也不觉得委屈自己,有点官职,他就干事。但是,他一定按自己的原则办事。
        圣之清者,是清高狷介,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跟柳下惠相反,代表人物是伯夷,伯夷呢,严于持己,眼睛不看非礼之色,耳朵不听非礼之声。
        圣之任者和圣之清者,都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妥协。圣之和者呢,就是有一点算一点,达不到的都可以妥协。
        圣之时者,无可无不可,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处世,不拘于一偏,不拘于一节,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可以退而自处,也可以进而出仕。
        用四季来比方,伯夷是冬天,伊尹是夏天,柳下惠是春天,而孔子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我们的道德标准里,往往把无欲无求作为美德,但是,一个人如果无欲无求,他有什么动力去奋斗呢?一个人志向大、欲望大、才能大,他就会拼命干,有创造力地干,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领导用人,最怕他没欲望。因为没欲望,就没斗志。 


        孝行是一种美德,而一种美德必须要用悲苦去表现,就是文化的病态。
        中国历史上充满了这种病态人物、病态记载、病态赞扬。
        对病态人物、病态记载的病态赞扬,倒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全世界都一样。这也是世间百态吧。 


        一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就看他能往后看几步,看几年,如果走一步看一步,就容易顾前不顾后,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自己制造出新的问题。 


        所谓群策群力,首先要有群策群力的文化,而且有专业的会议引导技术,不是大家都发言就是群策群力,那往往是群魔乱舞。 


        中书监荀勖说:“裁减基层官吏,不如裁减官员;裁减官员,不如裁减政府事务;裁减政府事务,不如清心寡欲。当初萧何、曹参为汉朝丞相,因其清静无为,人民得以安宁,这就是清心。少说虚浮夸张的大话,不写繁复空洞的文章,省去细密苛刻的要求,宽恕无伤大雅的小过,对那些喜欢改变制度以谋取利益的人,将他们诛杀,这就是裁减事务。将九卿合并到尚书,御史台交予三公府,这就是省官。如果只定大政方针,一刀切,全国各部门职员都裁减一半,恐怕文武百官、郡国各部门,工作难易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万一废弛公务,又要恢复编制,甚至比裁减前人员更多!不能不仔细考虑!”
        企业的毛病,就是在形势好的时候,拼命扩张,一遇到事情,不管是内部的事情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赶紧裁员。这是对企业发展最大的伤害,也是对员工最大的伤害。
        关键在两条:少人化和排除废动作。 


        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人没业务做,一种是有业务没人做,你选哪一样?直接看这道题,大多会选有业务没人做,因为它怎么也比有人没业务做强啊!但实际执行,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人没业务做。 


        皇上圣明,无论王浑及其党羽怎么陷害王濬,他都不为所动。
        无论王浑等人如何诬陷王濬,他们都没有“诬陷罪”。他们的诬告,完全没有成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冤案频发的原因。 


        每个人都会懈怠,我们终此一生,都要和自己的懈怠做斗争。 


        兄弟要和睦,就一个字——让!必有一人能相让,才能和睦。让到什么程度呢?让到超出对方认为你该让多少的程度,就算让到位了。 


        人需要凭着自己的良知,顺着大是大非去行,循天理,守原则,就是人生的意义。 


        杨骏把夺权想得太简单了,夺权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夺取政权,而在于夺取了之后怎么办,杨骏完全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政治安排,就是彻头彻尾的利令智昏。 


        儒家根深蒂固的观念,讲结果正义,不讲程序正义,一切都可以“权变”,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都是权宜之计。 


        自己懂的事情,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自己不懂的事情,一言不发。
        懂的事情能三两句话说完,因为他真懂。不懂的事情不发言,因为他真有不懂的事情。
        一个人能懂得一些事,他就知道什么叫懂得,对不懂的事就不说话,因为如果不懂也可以随便说话,就侮辱了自己真正懂的事。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什么都能发表“观点”。 


        处理任何事情,要在它发生之前,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而且不着痕迹,没看见他干什么事,就已经解决了一百年后将会发生的问题。 


        裴頠、张华的教训,是应该“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见到一点细微的迹象,就要马上行动,马上决断,不要等到事态进一步发展。
        有些事能等,有些事不能等,不能患得患失,存有侥幸心理,既不敢冒险,又贪恋禄位。人不能两头都占,只能选一头。人不能什么代价都不愿意付出,总得放弃一头。
        自己不做抉择,时间就会给出你最糟糕的抉择。 


        陈总这样的人,也是一种典型,很像清朝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可以称之为“坚决等死”。“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
        不拖延的智慧,一是不患得患失;二是愿意接受损失,放弃利益,寻求安全。
        拖延还是不拖延,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角度,也是我们提醒自己的重要修养。 


        天下大变,方面大员都是局中人,没有资格置身事外,必须选边站,这就是临大事、决大疑、定大计之时,生死存亡之际。
        郗隆再这样的大势之下,没搞清楚什么是“我”,或者说没搞清楚什么是“我们”。决策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他也不是一个人,有下面整个团队的立场和情绪。如果认为“我”就是“我们”,只关注外部战场,以为内部是自己说了算,就有萧墙之祸。 


        贪念一起,智商归零。 


        我们不强,敌人也不强,世间最强的力量是时间,要和时间站在一起。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自己的财物,可能是自己的祸患而已,所谓怀璧其罪。


        刘舆这一段,代入自己,如果你遇到他的情况,你会怎么办?旧主死了,新主的圈子挤不进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人性的特点,很容易夸大外部环境的变化,夸大自己所处时代的变革,动不动就认为自己遇上了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变局。
        任何时候,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积累自己。机会来了,用之则行,行道于天下。没机会,舍之则藏,一身本事我藏在心里,继续钻研,享受钻研的乐趣。
        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是我们能“应对”的,我们能管的,就是自己每天要学习、钻研,提高自己。 


        当你想要成功,捷径不是去研究什么雄才大略,而是抓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事,从打扫卫生开始抓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350213.html

上一篇:华杉讲透资治通鉴09——阅读笔记
下一篇: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1——阅读笔记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