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应尊重史实——评中新网的一则新闻报道 精选

已有 5797 次阅读 2024-12-11 09:11 |个人分类:争鸣|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2月7日,科学网转载了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题为“中国科技‘她力量’占比超45%”(链接见: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444.shtm)。该文意在报道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身影出现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但该报道开头有一段话,与史实相悖甚多,有失“中国新闻网”应有的水准,倒反映了近些年网络媒体罔顾科学史事实以讹传讹的不良风气,有必要予以纠正。

       原文照录如下:

       回首过往,中国科技事业中,始终闪耀着女性光辉。从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被誉为“原子弹之母”的吴健雄,到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何泽慧,再到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一大批卓越女性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论如下:

       1、吴健雄的例子,莫名其妙。从这句话的理解看,是吴女士用β衰变的实验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即推翻了宇称守恒)而被誉为“原子弹之母”。显然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前者是吴女士1956年年底带领团队用实验证实了李政道、杨振宁对宇称守恒的质疑;后者是1944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参与曼哈顿工程,只要从事辐射探测器的开发。因此,报道中只是把两件并无关系的事件撮合在一起,反倒给读者造成误解。

       吴健雄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国内过去有这种提法,不仅网络上,还有一些公开出版物,其实是不妥的。笔者没看到一些严肃的科学史读物中称吴健雄为“原子弹之母”。因为这一称谓自然会使人联想到对应的广为流传并且并无争议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就吴健雄在曼哈顿工程中的贡献,其权威传记江才健在《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第7章有比较细致的谈及,读者可以体察到,吴健雄对曼哈顿工程的贡献,显然不宜被誉为“原子弹之母”。

       其实,1982年,吴健雄在南京大学80周年校庆上,对“原子弹之母”这一称谓有过评论,尽管其中有谦虚的成份,但总体是符合实际的,也即希望不要再用“之母”这样的夸张语言了。相关报道见南京大学校友网:大师的学术风范——忆吴健雄

      一般而言,科学史上的“之父”、“之母”这种称谓,应当极其慎重,特别是对一些大科学(big science)事业而言,更要谨慎。

       笔者看来,在对吴健雄的所有概括性称谓中,“β衰变的女王(皇)”也许是最贴切的。

       2、何泽慧原句,两个说法都错了,她既不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也不能称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1940年,何泽慧在柏林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吴健雄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但是在1940年之前,至少有三位女性获得国外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她们分别是:

        1931年,顾静徽(或薇),美国密歇根大学;

        1937年,何怡贞(何泽慧姐姐),美国密歇根大学

        1939年,周如松,英国伦敦大学

        可见,何泽慧并不是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5年6月,产生了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其中生物学地学学部的林巧稚是第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

         1980年,中国科学院增补283位学部委员,其中女学部委员14人(加上之前的林巧稚,一共15人),分别是:

         数学物理学部:王承书、叶叔华、李林、何泽慧、谢希德

         化学部:沈天慧、陈茹玉、高小霞、黄量、蒋丽金

         地学部:池际尚、郝诒纯

         技术科学部:李敏华、林兰英

         由此可见,也不能称何泽慧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合适的说法是,何泽慧是改革开放后(或恢复学部委员制度后)第一批女学部委员(院士)之一。

641.webp.jpg

1980年,新当选的14位女学部委员(前排左三何泽慧、左四谢希德)

参考资料:

      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戴念祖、刘娜,顾静徽——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物理》2009年第3期;

      尹晓冬、周金蕊,金属物理学家中的女杰——周如松,《自然杂志》2012年第4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927-1463760.html

上一篇:青史不容乱弹琴——抗战期间清华大学50毫克镭南运的故事
下一篇:此情可待——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创建回忆
收藏 IP: 218.104.146.*| 热度|

25 杜学领 刘进平 王安良 宁利中 尤明庆 李学宽 钱大鹏 汪运山 杨正瓴 顾金亮 朱晓刚 冯大诚 张晓良 王涛 崔锦华 刘炜 刘跃 钟定胜 李侠 池德龙 孙颉 孙冰 胡想顺 李沣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